文章目录[隐藏]
符号学的哲学内涵:从体系与过程到意识形态与解构
导论:超越符号本身
本报告旨在回应一个深刻的探问:如何体现符号学背后深邃的哲学思想,而非仅仅停留在对符号本身的浅层讨论 [用户查询]。为实现此目标,本报告将符号学视为一门关乎人类如何建构现实、形成知识,并被意识形态所塑造的根本性哲学学科。我们将不再把符号视为简单的指代工具,而是将其作为进入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核心哲学领域的切入点。
现代符号学的思想史,本质上是由两大奠基性范式之间的根本张力所驱动的。其一,是以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为代表的欧洲结构主义传统,该传统将意义视为源于一个静态的、差异化的封闭体系 1。其二,是由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Charles Sanders Peirce) 所开创的美国实用主义传统,它将意义理解为一个动态的、逻辑驱动的、无限的解释过程 3。这种在
体系 (system) 与 过程 (process) 之间的核心辩证关系,构成了我们探究符号学哲学内涵的中心组织原则。本报告将循此线索,从两大源头出发,追溯符号学思想如何演变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与政治批判工具,并最终审视其在后结构主义思潮中的演进,及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新挑战。
第一部分:奠基性的断裂:两种意义模型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现代符号学的两个核心哲学起点。它们不仅共同颠覆了将语言视为事物“命名表”的传统观念,更为后续所有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揭示,索绪尔与皮尔士并非仅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模型,而是开启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项目,一个导向结构的封闭性,另一个则导向探究的开放性。
第一章 索绪尔与符号的建筑学:作为结构的世界
费迪南·德·索绪尔,这位被追认为20世纪结构主义“开山鼻祖”的语言学家,其思想精华主要汇集于其学生整理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1。他的理论革命性地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言语现象转向其背后的稳定结构,从而开启了全新的哲学视域。
二元模型 (Dyadic Model)
索绪尔的革命始于他对符号的重新定义。他提出,语言符号并非连接一个事物和一个名称,而是一个双面的心理实体,由能指 (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两部分构成 2。
- 能指 (Signifier):即“音响形象”(sound-image),是符号的物质形式或心理印迹。它并非物理的声音本身,而是我们头脑中对该声音的感知和记忆,例如我们心中默念一首诗时所“听”到的声音 2。
- 所指 (Signified):即概念 (concept),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部分。重要的是,所指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而是关于该事物的心理表象或观念 2。例如,“树”这个符号的所指,并非指代花园里某一棵具体的树,而是我们头脑中“树”这一普遍概念。
这个二元模型完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哲学操作:它将指涉物 (referent),即外部世界的实体,悬置或排除在了符号学分析的核心之外 2。这一举动并非简单的定义调整,而是一次深刻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转向。它暗示,人类并非直接通达外部世界,而是通过语言和概念的结构来把握现实。我们的世界首先是一个由符号所组织起来的意义世界。索绪尔将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从词与物之间的指称关系,转移到了符号内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一门自主的、科学的语言学奠定了基础 9。
符号的任意性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the Sign)
索绪尔的第一原则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结是任意的 (arbitrary) 3。这意味着,没有任何自然的、内在的或必然的理由,要求某个特定的音响形象(能指)必须与某个特定的概念(所指)相结合。例如,表达“树”这个概念,在中文里用“shù”的发音,在英文里用“tree”,在法文里用“arbre”,这些不同的能指与同一个所指的联系,纯粹是基于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 6。
这一原则的哲学后果是颠覆性的。它彻底地将语言“去自然化”,斩断了语言与任何神圣或本质源头的联系,将意义的根基牢牢地置于人类社会建构的领域。如果说传统哲学,如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探讨的那样,还在纠结于名称是否反映事物本质,那么索绪尔则明确宣告,这种联系是人为的、社会的产物 9。这一洞见为后来的意识形态批判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符号的连接是任意的,它才可能被权力、历史和意识形态所操纵和塑造。如果这种连接是自然的,那么它将是永恒不变且无可置疑的;但正因为其任意性,我们才得以发问:为何是这种连接而非另一种?这种约定俗成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力量?罗兰·巴特等思想家正是抓住了这一哲学缺口,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将任意的历史建构伪装成不容置疑的“自然” 12。
作为差异系统的语言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Differences)
这是索绪尔结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他指出,“在语言中,只有差异” 14。一个符号的意义或价值,并非源于其自身固有的积极属性,而纯粹是由它在整个语言系统中与其他所有符号的
差异关系所决定的 8。
索绪尔用下棋来比喻:一个棋子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木头做的还是象牙做的(物质实体),而完全取决于它在棋盘上相对于其他所有棋子的位置和功能规则 8。同样,一个词的意义,来自于它与其他词汇在语音和概念上的区别。
这一思想引出了他著名的区分:
- 语言 (Langue):指语言的抽象、社会性的系统。它是一套共享的规则和符号差异网络,是个人之外的社会事实,是言语活动得以可能的先决条件 2。
- 言语 (Parole):指个人的、具体的言语行为。它是语言系统在实际使用中的体现,是异质的、多变的 2。
索绪尔坚称,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是“语言”(langue),而非“言语”(parole)。因为只有“语言”这个同质性的系统,才能成为一门科学的稳定研究对象 5。这种方法论选择,其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哲学立场。索绪尔的整个理论体系,旨在将语言学确立为一门如经济学或社会学般的严谨科学。为此,他必须进行一次方法论上的“净化”,即从纷繁复杂、充满偶然性的个人言语活动中,提炼出一个稳定、自足、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这种对结构的强调,以及对历史演变(历时性)的相对忽视——他更偏重于对某一特定时间点上语言系统状态的研究(共时性)5——都服务于这个核心目标:将世界把握为一个可分析的、封闭的结构系统。
第二章 皮尔士与解释的无限过程:作为探究的世界
与索绪尔在欧洲大陆开创的结构主义传统几乎同时,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也独立发展出了一套符号学理论,他称之为“Semiotics” 3。如果说索绪尔的哲学项目是建立一门关于语言结构的科学,那么皮尔士的目标则更为宏大:他试图构建一套关于知识如何可能的普遍逻辑,一种探究真理的方法论 4。因此,他的符号学模型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性、过程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三元模型 (Triadic Model)
与索绪尔封闭的二元模型形成鲜明对比,皮尔士的符号模型是一个开放的三元关系,它重新将现实世界纳入了意义生成的过程 3。一个符号的运作包含三个不可分割的元素:
- 再现体 (Representamen):符号的物质形式,相当于索绪尔的能指 16。
- 对象 (Object):符号所再现的事物。皮尔士进一步区分了“直接对象”(符号所直接呈现的对象概念)和“动态对象”(独立于符号之外、驱动整个符号过程的真实存在)4。这表明皮尔士的理论具有实在论的本体论基础。
- 解释项 (Interpretant):符号在解释者心中产生的意义效果。至关重要的是,这个解释项本身也是一个符号 17。
这三个元素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不可简化的三位一体关系。对象决定符号,而符号又决定解释项 4。这种结构从根本上是开放的,因为它将意义置于一个永不终结的互动过程中。
无限衍义 (Infinite Semiosis)
皮尔士模型最深刻的哲学蕴涵在于无限衍义 (infinite semiosis) 的概念 17。既然每一个解释项(例如,对“狗”这个词的理解)本身也是一个更进一步、更发展的符号(例如,“一种忠诚的四足哺乳动物”),那么这个新的符号就需要它自己的解释项(对“忠诚”和“哺乳动物”的理解),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意味着,意义从来不是静态的、一次性完成的,也不是完全“在场”的。它永远处于一个持续生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16。意义的最终确定被推向了无限的未来。但这并非一个混乱或随意的过程。对皮尔士而言,这个无限的符号链是一个逻辑探究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趋向一个“最终解释项”(final interpretant),即一个理想化的、被一个无限的探究者社群所最终认可的真理观念 16。因此,符号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怀疑开始,通过符号的运作建立信念,并不断修正,以无限逼近实在 18。
实用主义与意义
皮尔士的符号学与其作为创始人的实用主义 (pragmatism) 哲学密不可分 4。实用主义的核心信条是:一个观念的意义,完全等同于其所有可设想的、能对我们行为产生影响的实际效果的总和 4。
皮尔士举例说,要理解“坚硬”这个概念的意义,我们只需思考它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比如,这块钻石是坚硬的,意味着我们可以设想,用许多其他物质去划它,它都不会留下痕迹。如果一个概念不会产生任何可设想的实际效果,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空洞无意义的 18。
这种思想将意义的根基从索绪尔式的封闭语言系统内部,转移到了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实践、行动和未来后果之中。符号学因此不再仅仅是描述意义结构的工具,而成为一种清理思想、澄清概念、指导科学探究的强大逻辑方法 4。它旨在使我们的观念变得清晰,从而帮助我们确立信念,采取行动,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4。
与世界关联的类型学:像似、指示与规约
皮尔士的符号分类法,系统地恢复了索绪尔所悬置的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他根据符号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将符号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类型往往混合存在 15:
- 像似符号 (Icon):通过相似性来再现其对象。例如,一幅肖像画、一张地图、一个代数方程,都因其在形式上与其所代表的对象相似而成为像似符号 15。
- 指示符号 (Index):通过事实的、物理的或因果的关联来指向其对象。烟是火的指示符号;门上的弹孔是枪击的指示符号;一个指向路牌的手指、路标、一个人的名字(通过历史联系指向特定个人),都是指示符号 15。
- 规约符号 (Symbol):通过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法则或习惯来指代其对象。这种符号的意义依赖于解释,并且其形式与其对象之间已无像似或指示的联系。所有语言中的词汇(如“树”、“自由”)都是最典型的规约符号,其意义由社会文化规定 15。
这套分类法深刻地表明,我们的符号世界并非完全漂浮于现实之外。它以多种方式牢固地植根于现实世界之中:通过模仿其样貌(像似),通过回应其存在(指示),以及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协议(规约)。皮尔士的符号学因此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和动态的框架,来理解思想、语言与世界之间复杂而持续的互动关系。
表1:符号学奠基模型:一个比较哲学框架
特征 | 费迪南·德·索绪尔 (Semiology) |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Semiotics) |
---|---|---|
核心模型 | 二元模型 (Dyadic): 能指 (Signifier) & 所指 (Signified) | 三元模型 (Triadic): 再现体 (Representamen), 对象 (Object), 解释项 (Interpretant) |
意义的本质 | 关系性的,由封闭系统 (langue) 内部的差异所决定 | 过程性的,一个无限的解释链 (semiosis) |
现实的角色 | 被悬置/排除;焦点是心理概念,而非外部指涉物 2 | 核心的;对象 (Object) 是驱动符号过程的关键因素 4 |
符号的联结 | 通过社会惯例而具有任意性 (Arbitrary) 7 | 根据联结方式分类:像似 (Icon), 指示 (Index), 规约 (Symbol) 15 |
哲学根基 | 结构主义 5 | 实用主义,逻辑学 4 |
认识论目标 | 定义一个稳定的、科学的研究对象 | 创建一个普遍的探究逻辑 |
隐含的世界观 | 现实是通过预先存在的、非个人的结构来被理解的 | 现实是通过持续的、实践性的探究来被介入的 |
第二部分:符号的政治生命:作为批判的符号学
第一部分所奠定的理论基础,为20世纪中叶的思想家们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他们将索绪尔和皮尔士的抽象模型转化为锐利的武器,用以剖析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符号学不再仅仅是一门关于意义如何运作的理论,它变成了一种揭示意义如何服务于特定政治利益的批判实践。本部分将探讨这一关键的“政治转向”,重点分析罗兰·巴特和让·鲍德里亚如何将符号学发展为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三章 罗兰·巴特与文化的祛魅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是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应用于文化分析的关键人物。在他的著作《神话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如何隐蔽地传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13。
神话:作为第二序的符号学系统
巴特的核心创见在于,他指出神话 (Myth) 是一种第二序的符号学系统 12。这意味着,索绪尔的第一层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本身,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第二层系统中的一个
能指。
这个过程可以分解如下 12:
- 第一序系统(语言):
- 能指 (1): 物质形式 (例如,一张杂志封面图片)
- 所指 (2): 概念 (例如,图片所描绘的“一个黑人士兵向法国国旗敬礼”这一事实)
- 符号 (3): 能指与所指的结合 (即这张图片的直接意义)
- 第二序系统(神话):
- 能指 (I): 整个第一序的符号 (即“一个黑人士兵敬礼”这个完整的意义单元)
- 所指 (II): 一个更深层的、意识形态的概念 (例如,“法兰西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其所有子民,不分肤色,都忠诚地为之效力”)
- 符号 (III): 神话的最终意指 (即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普遍化、自然化肯定)
通过这个模型,巴特揭示了神话的运作机制:它挪用了一个已有的、看似无辜的符号,并将其“掏空”,剥离其最初的历史和语境,然后重新填充进一种新的、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意义 13。
神话的功能:历史的自然化
神话的根本功能是将历史转化为自然 12。它将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服务于特定阶级(通常是资产阶级)利益的观念,呈现为一种永恒的、普遍的、不容置疑的“常识”或“天性”。神话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事物,它的功能是
扭曲 (distort) 事物,使其看起来纯洁无辜 12。
巴特分析了法国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神话”,例如:
- 葡萄酒:在神话层面,葡萄酒被呈现为法国民族性的天然象征,一种代表欢乐、男子气概和社交的图腾。然而,这种神话掩盖了葡萄酒生产背后的资本主义逻辑、阶级差异以及其在殖民历史中的作用 13。
- 广告中的洗涤剂:广告通过“泡沫”的符号,将化学清洁剂这种人造产品,与“深度”、“纯净”等自然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将一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工业产品,自然化为一种有益的、护理性的物质 13。
通过这种分析,符号学成为了一种政治行动,一种“神话破解术”(myth-busting)。它旨在揭露隐藏在大众文化符号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操纵,从而唤醒读者的批判意识 21。
这种批判方法在今天依然有效。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巴特的模型分析华为在2019年发布的广告短片《悟空》25。
- 第一序系统:影片讲述了一个乡村小男孩历经艰辛,独自前往城市观看电影《大闹天宫》的故事 25。这里的符号是“一个孩子追逐他的悟空梦”。
- 第二序系统:这个故事成为一个能指,其所指是“华为公司在面对外部(尤其是美国)打压的困境下,如同孙悟空一样,不畏艰难、砥砺前行,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如鸿蒙系统)的民族史诗” 25。影片中对“悟空”这一文化符号的运用、对上世纪90年代(华为创业初期)的怀旧场景的构建,以及对小男孩克服险阻(如被蛇咬)的描绘,都服务于这个宏大的神话叙事 25。
最终,一个企业的商业行为和技术研发,被巧妙地自然化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关于坚韧与胜利的永恒故事。这种分析揭示了,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一旦被置于社会语境中,就不可避免地导向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四章 让·鲍德里亚与拟像的先行
如果说巴特揭示了符号如何掩盖现实,那么让·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则将这一批判推向了更为激进的终点。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中,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颠倒,我们进入了一个由符号和模型主宰的“超真实”(hyperreal) 时代。
从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
鲍德里亚的理论始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继承和超越 26。他认为,在当代社会,异化已从生产领域大规模转移到消费领域。我们消费的不再是物品的
使用价值(它能做什么)或交换价值(它值多少钱),而是它的符号价值 (sign-value)(它代表什么)26。
我们购买某款汽车,不是因为它能提供高效的交通,而是因为它能符号化我们的社会地位、品味和生活方式。消费因此不再是满足真实需求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被符号体系操控的社会控制手段 26。我们通过消费来融入一个由符号构成的差异化社会等级体系。
拟像的秩序
鲍德里亚描绘了一个符号与现实关系逐步瓦解的历史进程,他称之为拟像 (simulacra) 的三个秩序:
- 第一秩序(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这是伪造 (counterfeit) 的时代。符号是现实的反映,尽管可能是扭曲的反映。例如,一幅肖像画试图模仿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此时,符号与现实之间仍存在清晰的界限。
- 第二秩序(工业革命时代):这是生产 (production) 的时代。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复制技术的出现,符号开始遮蔽现实。系列化的产品使得“原件”的概念变得模糊。符号开始指向其他符号,而非一个独一无二的现实。
- 第三秩序(当代):这是模拟 (simulation) 的时代。符号不再反映或遮蔽现实,而是先行于现实并生成现实。这便是超真实 (hyperreality) 的领域 26。
在超真实中,现实与符号之间的区别已经内爆、消失。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模型、代码、信息和媒介影像构成的世界里,这些符号不再指向任何外部的真实,而只在内部相互指涉。鲍德里亚的著名例子是迪士尼乐园:它被呈现为一个“想象的”世界,其功能恰恰是为了让我们相信,乐园之外的洛杉矶乃至整个美国是“真实的”。然而,鲍德里亚认为,这是一种障眼法,因为整个美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拟像,一个由消费、媒介和生活方式代码构成的模拟世界。
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鲍德里亚的理论构成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挑战。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作为社会控制基础的,已不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产方式),而是对符号和代码的控制权(符号的生产方式)26。权力不再通过直接的经济剥削来运作,而是通过符号系统对欲望、需求和身份的塑造来进行一种更为隐蔽的统治。异化的根源不再是劳动者与其产品的分离,而是消费者在被符号操控的消费行为中丧失了自身的自由意志和存在的真实性 26。
从巴特到鲍德里亚的演进,清晰地展示了符号学批判的深化。巴特仍然相信在一个“神话”背后,存在着一个可以被揭示的“真实历史”。他的工作是一种认识论层面的批判:揭示我们如何被误导。而鲍德里亚则提出了一个本体论层面的论断:那个“真实”本身已经不复存在,我们的社会存在本身就是符号性的。我们不再是生活在一个由符号所中介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完全由符号构成的世界。这标志着符号学批判从对知识的审视,转向了对存在本身的审视,这也是20世纪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哲学转向。
第三部分:结构的瓦解:后结构主义的介入
结构主义,尤其是索绪尔的模型,为20世纪的人文科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框架,它强调意义产生于稳定、封闭的系统之中。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对结构的信念开始从内部受到挑战。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们,虽然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但他们开始质疑系统的封闭性、稳定性和客观性,从而开启了一个意义更加流动、不确定且依赖于解释者的思想新纪元。本部分将聚焦于两位关键人物——雅克·德里达和翁贝托·埃柯,探讨他们如何对结构主义进行批判性地继承与颠覆。
第五章 雅克·德里达与在场的解构
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的哲学工作,通常被称为解构 (deconstruction),它并非一种简单的破坏或否定,而是一种严谨的、内在的文本分析策略,旨在揭示西方哲学传统中那些不言自明的基础性假设,并展示它们的内在矛盾 27。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德里达的解构始于对西方形而上学一个根深蒂固的偏见的批判,他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 (logocentrism) 27。这个术语指代的是一种对“逻各斯”(希腊语,意指言语、理性、在场)的尊崇,具体表现为对
言语 (speech) 相对于文字 (writing) 的系统性优先化。
在传统哲学中,从柏拉图到卢梭再到索绪尔,言语一直被视作更本源、更直接、更贴近思想的表达方式。它被认为是“在场”的,因为说话者与其思想和话语是同时存在的。相比之下,文字则被贬低为次要的、派生的、甚至是危险的补充物,因为它脱离了说话者的在场,可能导致误解和意义的扭曲 27。索绪尔本人也将语言学的首要对象定义为音响形象,而将文字视为语言的一种外部再现。
德里达认为,这种等级划分并非无辜的,它支撑着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对“在场”(presence) 的迷恋——即对一个稳固的、自我同一的、不容置疑的意义源头(如上帝、真理、理性、自我意识)的追求。解构的目的,就是要颠覆这种等级,揭示文字并非言语的简单附属,而是构成所有语言运作的更原初的条件。
延异 (Différance)
为了动摇“在场”的霸权,德里达创造了一个无法发音区分的词:différance 27。这个新词巧妙地融合了法语动词
différer 的两个含义:
- 差异 (to differ):这呼应了索绪尔的观点,即意义产生于空间性的差异关系中。
- 延缓 (to defer):这是德里达的关键补充。他指出,意义的产生不仅依赖于空间差异,还依赖于时间性的延宕。
一个符号的意义从来不是当下就完全赋予、完全在场的。它总是被延缓,指向另一个符号来补充和澄清其意义,而那个符号又指向下一个,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指代链条 27。例如,理解“结构”一词,我们需要诉诸“系统”、“关系”、“整体”等其他词,而这些词又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意义的最终确定被无限期地推迟了。
因此,différance 是产生所有差异的“运动”,是一个既非词也非概念的“准概念”。它指代的是一种既分化又延宕的原初力量,它使得意义的生成成为可能,但同时也注定了任何意义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在场”和稳定 27。它是一种“踪迹”(trace),是先于任何存在物的、差异的起源,而这个起源本身又不是一个固定的起点 27。
德里达的这一思想,并非对索绪尔的外部攻击,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批判。他揭示了索绪尔理论自身的核心矛盾:索绪尔一方面宣称意义纯粹由差异产生(这暗示意义永远不在任何一个符号之中),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来确立一个稳定的、在场的符号单元 29。德里达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严格遵循差异原则,那么系统就绝不可能是封闭和静态的。
Différance 正是把索绪尔的差异原则推向其逻辑终点的必然结果。
意指的播撒与游戏
通过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引入“延异”的概念,德里达瓦解了任何试图锚定意义的中心——无论是作者的意图、外在的现实,还是一个终极的“超验所指”(transcendental signified)。意义因此被从固定的结构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无尽的播撒 (dissemination) 和游戏 (play) 之中 28。
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解释都是对的”。相反,它强调意义是严格依赖于语境的,但语境本身又是无限开放的,因此任何文本都可能产生无数的意义踪迹。解构的实践,就是通过细读,揭示文本内部的二元对立(如言语/文字、在场/缺席、自然/文化),然后展示那个被压抑的“次等”项是如何悄悄地支撑着“优等”项的定义,并最终颠覆这一等级秩序 27。
例如,在分析后现代电影《无姓之人》(Mr. Nobody) 时,我们可以看到解构思想的体现 28。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和单一时间观。主人公尼莫在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都做出了所有可能的选择,并体验了所有可能的人生 28。影片通过非线性的、交叉的、甚至可逆的时间结构,解构了“真实人生”与“可能人生”、“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它没有提供一个唯一的、权威的人生版本,而是将所有可能性“播撒”开来,让观众在这些差异和延异的路径中思考选择、命运和身份的意义。最终,影片暗示“每个选择皆正确,每条路皆合理”,这正是对一个中心化、确定性意义的彻底解构 28。
第六章 翁贝托·埃柯与解释者的角色
意大利符号学家、小说家翁贝托·埃柯 (Umberto Eco) 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他既承认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读者的能动性,又试图为解释设定必要的限制,以避免陷入“什么都行”的相对主义。
“开放的作品” (The Open Work)
埃柯在他早期的重要学术著作《开放的作品》中提出,许多现代艺术作品(从乔伊斯的文学到十二音体系音乐)在本质上是“开放的”33。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拥有单一、确定、由作者赋予的意义的封闭客体。相反,它们是有意地被建构成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场域”,主动邀请和要求接受者(读者、观众、听众)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以共同完成其意义的生产 33。
对于埃柯来说,解释行为不是被动地解码一个预先存在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作品的生成过程中。每一位读者都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完成”这部作品。
解释的限度
然而,与德里达的无限播撒不同,埃柯坚决地为解释划定了界限。他认为,虽然作品是开放的,但它并非一块任人涂抹的白板 35。文本本身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策略,对可能的解释施加了限制。
埃柯区分了两种行为:
- 解释 (Interpretation):试图忠实于文本的内在连贯性和意图,探寻文本自身所暗示的意义潜能。
- 使用 (Use):将文本作为一种工具,强行将外部的、与文本无关的意义投射于其上,以服务于解释者自己的目的。
在他看来,存在着“过度解释”(overinterpretation) 的危险,即那些无视文本限制、天马行空的解读 35。因此,解释社群需要建立起一种共识,以判断哪些解释是合理的,哪些是过度甚至是错误的。
模范读者 (Model Reader)
为了在作者已“死”和读者为所欲为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埃柯提出了模范读者 (Model Reader) 的概念。他认为,任何文本在被创作时,其作者都在策略性地预设一个理想的读者形象。这个“模范读者”被假定拥有特定的文化能力、背景知识和合作意愿,能够理解并实现文本所内置的意义潜能 33。
作者的写作策略,就是为了建构并引导这样一个模范读者。因此,意义既非完全由作者决定,也非完全由实际读者创造,而是产生于文本策略与模范读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埃柯自己的小说,如《玫瑰之名》和《傅科摆》,本身就是复杂的符号学迷宫,它们充满了各种历史、哲学和文学的互文指涉,其结构本身就在召唤并考验着一位博学的“模范读者”33。
德里达和埃柯共同回应了结构主义之后的核心问题:在权威中心(作者)坍塌后,意义由谁或什么来掌控?他们的答案代表了后结构主义内部的一个核心张力。德里达的回答是,没有任何事物能完全掌控意义;意义处于一种自由的、无限的游戏状态。而埃柯则提供了一个更为温和的答案:作者虽非独裁者,但文本本身扮演了一个调节者的角色,为解释设定了“限度”。读者究竟是一个在无限游戏中自由驰骋的玩家(德里达),还是一个在结构化项目中通力合作的伙伴(埃柯)?这一争论,界定了后结构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议题。
第四部分:哲学的核心:存在论、认识论与伦理学
经过对符号学从奠基、批判到解构的谱系梳理,我们现在可以回归用户查询的根本问题:符号学背后深邃的哲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本部分将综合前述讨论,直接进入哲学的核心领域,系统地阐明符号学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现实(存在论)、知识(认识论)以及自我与他者关系(伦理学)的理解。
第七章 存在之问:符号学与存在论
存在论 (Ontology) 探究的是“什么是存在”或“什么是实在”的根本问题 37。符号学通过其不同的理论范式,对此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其核心在于对“现实”地位的界定。
- 现实作为符号的建构:在索绪尔及其后结构主义继承者(如德里达)的谱系中,现实从根本上是由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所建构的 12。索绪尔通过悬置指涉物,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心理现实或符号现实的层面,他关心的是词与意义的关系,而非词与物的关系 10。德里达则更进一步,认为任何所谓“前语言”或“非中介”的现实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幻觉,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产物 31。在此视角下,“什么是真实的?”这一传统存在论问题,被置换为“‘真实的效果’是如何通过符号运作产生的?”。本体论问题变成了符号生产的问题。
- 现实作为符号过程的驱动者:与此相对,皮尔士的哲学保留了一个独立于我们心智之外的“实在”世界。在他的三元模型中,“动态对象”(Dynamic Object) 是那个最终驱动并约束着整个符号过程的真实存在 18。尽管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把握这个动态对象,只能通过无限衍义的过程不断逼近它,但它的存在保证了我们的探究并非纯粹的自我循环。因此,皮尔士的本体论是一种独特的
实在论 (realism),但它是一种过程性的、通过符号中介才能达成的实在论。 - 超真实作为一种本体论状态:鲍德里亚的理论则为当代社会提出了一种更为激进的本体论论断。他认为,现实不仅被符号所中介,更是被其替代了 26。在超真实中,我们所经验的“现实”本身就是由模型和代码生成的拟像。这里的本体论问题不再是符号与现实的关系,而是现实本身的彻底消失,以及拟像作为新的存在方式的降临。
第八章 知识之问:符号学与认识论
认识论 (Epistemology) 关注知识的来源、本质和界限。所有符号学理论的一个共同的认识论起点,是对非中介知识的彻底否定。无论是索绪尔、皮尔士还是德里达,他们都一致认为,人类不可能拥有未经符号中介的直接知识或纯粹直观 16。我们无法直接通达“事物本身”(things-in-themselves),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深植于符号的运作之中。基于这一共识,不同的符号学路径为“真理”和“知识”开辟了不同的道路。
-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路径:作为话语效果的知识:在这条路径上,获得知识意味着理解并掌握那些塑造我们感知的底层代码、结构和意识形态系统 37。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在特定的话语体系(discourse)内部被生产出来的。例如,在巴特那里,知识就是能够看穿“神话”的意识形态功能;在福柯(一位与符号学密切相关的思想家)那里,知识与权力紧密相连,共同构成特定历史时期的“真理体制”。“真理”本身是一个在符号和权力网络中被建构出来的效果。
- 实用主义路径:作为探究过程的知识: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认识论路径。知识不是一种静态的拥有物,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探究 (inquiry) 过程 18。这个过程始于真实的怀疑,通过提出假说、进行实验(即符号的实践运用),最终目的是为了
确立信念 (the fixation of belief) 18。在此,“真理”并非指思想与某个静止现实的符合,而是“探究的终点”——即一个由无限的探究者社群通过科学方法所能达成的、可错的、但暂时稳定的最终意见 18。知识是行动的指南,其有效性在于它能否成功地引导我们解决问题并适应环境。
第九章 自我与他者之问:符号学与伦理学
符号学不仅重塑了我们对外部世界和知识的看法,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人”自身——即主体性、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的理解。
- 被解构的主体及其伦理困境:结构主义通过强调“语言”(langue) 这一非个人的、社会性的系统,将笛卡尔以来的“我思故我在”的自我中心主体,置换为一个被结构所决定的“主体位置” 2。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语言”通过我说。这种“主体的死亡”带来了一种深刻的
决定论 (determinism) 意味,对传统伦理学构成了严峻挑战 39。如果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符号结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所决定的,那么个体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其行为承担道德责任?自由意志是否只是一种幻觉? - 解构之后的伦理责任:德里达的思想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如果意义是“不可判定”(undecidable) 的,如果不存在一个稳固的道德法则或伦理准则可供遵循,那么负责任的伦理决策如何可能?德里达的后期思想转向了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他认为,真正的责任 (responsibility) 和伦理决断,恰恰只能发生在面对不可判定性的时刻 41。如果一个行为只是简单地遵循一条已知的规则,那么它只是在执行程序,谈不上真正的伦理决断。责任,是对那个独一无二的、无法被任何普遍法则所穷尽的
他者 (the Other) 的绝对回应 43。这是一种“无条件的款待”(unconditional hospitality),一种在没有确定性保障的情况下,向他者开放并承担风险的伦理承诺 41。 - 实用主义的社群伦理:皮尔士的哲学则为伦理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他明确指出,逻辑本身“根植于社会原则”(rooted in the social principle) 19。因为探究和推理的过程,本质上是朝向一个无限探究者
社群的共识。这意味着,知识的追求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伦理维度。这种伦理并非基于个体的良心或抽象的法则,而是基于对社群的承诺、对对话的尊重,以及共同追求更清晰、更可靠的信念的集体努力 16。这是一种社群主义的、面向未来的实践伦理。
表2:符号学思想中的意义与现实哲学立场
思想家 | 核心概念 | 意义观 | 现实观 | 哲学蕴涵 |
---|---|---|---|---|
索绪尔 | 任意性符号 | 由其在系统内的差异位置所决定。 | 一个概念的世界;外部指涉物被悬置 2。 | 结构主义:现实通过预先存在的、非个人的结构被理解。 |
皮尔士 | 无限衍义 | 一个持续的解释过程,趋向一个最终的逻辑结论。 | 外部现实(动态对象)是符号过程的最终来源 18。 | 实用主义:意义与可设想的效果相联系;真理是探究的终点。 |
巴特 | 神话 | 一个将历史/意识形态概念自然化的第二序系统 12。 | 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建构;“自然性”是权力的伪装 23。 | 意识形态批判:符号学是用于祛魅的政治工具。 |
德里达 | 延异 | 不稳定的、被无限延宕的;从不完全在场,永远是踪迹 27。 | 一个稳定的、“在场”的现实之概念是一种形而上学幻觉(“逻各斯中心主义”)。 | 解构:对基础、起源和稳定意义的激进质疑。 |
鲍德里亚 | 拟像 | 在超真实中,符号不再指涉现实,只指涉其他符号 26。 | 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区别崩塌;“真实”已逝。 | 晚期资本主义批判:我们生活在由代码控制的模拟世界中。 |
结论:后人类时代的符号学
本报告的哲学之旅,从索绪尔和皮尔士奠基性的断裂开始,追溯了符号学如何从一门关于意义运作的技术性“科学”,演变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语言、现实、权力乃至自我的理解。从结构主义对普遍规律的探寻,到实用主义对实践过程的强调,再到意识形态批判对权力运作的揭示,最后到后结构主义对一切确定性的解构,符号学始终处在思想的前沿。如今,在人类社会面临又一次巨变的当口,这些哲学框架为我们理解和应对一个新生的、强大的符号行动者——人工智能 (AI)——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新的前沿:作为符号行动者的人工智能
将符号学的哲学框架应用于人工智能,引发了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 机器意义的本质: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两种与符号学思想暗合的路径。符号主义AI (Symbolic AI),通过预定义的知识库和逻辑规则进行操作,其运作方式类似于一种结构主义模型:在一个封闭的、人为编码的规则系统(langue)内进行符号操作 45。而
联结主义AI (Connectionist AI),尤其是深度学习和大型语言模型(LLM),则通过模拟神经网络在海量数据中学习模式,其内部运作对人类而言是一个“黑箱” 45。它产生的文本,更像是一种复杂的
言语 (parole) 行为,但其背后的“语言系统”却难以捉摸。AI究竟是在进行真正的符号衍义 (semiosis),还是仅仅在进行高效的信号处理和统计关联? - 意义、主体性与伦理:这一问题直击符号学的核心。根据赵毅衡等学者的观点,符号是主体携带意义的感知 48。一个没有意识、没有肉身体验、没有社会生活、无法“感同身受”的机器,能否真正地“意指”什么?48。或者说,由AI生成的文本,其意义是否完全产生于
接收端——即作为主体的人类解释者?当一个AI系统能够用温和、耐心的语言模拟共情,回应人类关于孤独和困惑的提问时,我们与之建立的关系的伦理基础是什么?49。这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意义与主体性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与一个非人类“他者”交往的责任。 - “意义热寂”的威胁:符号学家赵毅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警告:人工智能的高效意义生产,可能正在耗尽人类文化活动的根本动力,导致一种文化上的**“意义热寂” (meaning entropy)** 47。人类文化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认知差”或“信息鸿沟”——即意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空白,这些激发了我们去解释、去创造、去填补。而AI通过其强大的算法,能够迅速填平这些鸿沟,提供即时、全面、看似确定的答案。这种意义效率的最大化,其反面可能就是意义的扁平化和熵增。一个信息饱和、答案唾手可得,但却缺乏深度、歧义和创造性张力的世界,这或许是AI带来的最深远的文化危机 47。
符号学探究的永恒价值
从索绪尔将语言从纷繁言语中剥离,到皮尔士将思想与实践效果相连,从巴特揭示日常神话的政治性,到德里达解构在场的形而上学,符号学始终是一种教导我们如何思考“中介”的哲学。它提醒我们,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永远是通过符号来建立的。
在今天这个被算法、模拟影像和无尽信息流所渗透的时代,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日益模糊,权力的运作愈发隐蔽。在这样的世界里,由符号学所磨砺出的批判性思维、对结构和过程的敏感、以及对意义背后意识形态的警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符号学探究的哲学深度,最终体现为一种持续的能力:它让我们得以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符号世界,并为塑造一个更负责任、更具反思精神的未来,提供思想的基石。
引用的著作
- zh.wikipedia.org,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7%AC%A6%E8%99%9F%E5%AD%B8#:\~:text=%E8%B4%B9%E8%BF%AA%E5%8D%97%C2%B7%E5%BE%B7%C2%B7%E7%B4%A2,%E7%AC%A6%E5%8F%B7%E2%80%9D%E8%A1%8D%E7%94%9F%E5%87%BA%E6%9D%A5%E7%9A%84%E7%94%A8%E8%AF%AD%E3%80%82
- 索绪尔与语言学结构主义 -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ling.ccnu.edu.cn/info/1047/1760.htm
- 符號學是什麼?從藝術作品談起,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pass.ncnu.edu.tw/beaver/emag/show.aspx?dataId=a05afc85-9635-426f-bdd9-f01933630221
- 皮尔士符号学的实用主义特征及其后现代趋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cap.sxu.edu.cn/docs/20081206212339500370.pdf
- 语言与结构主义方法论:从索绪尔出发的考察 -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cssn.cn/zx/kjrw/202210/t20221027_5555057.shtml
-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cohd.cau.edu.cn/module/download/downfile.jsp?classid=0\&filename=1606201433591026305.pdf
- 符号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AC%A6%E8%99%9F%E5%AD%B8
- 费迪南·德·索绪尔 - 维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B4%B9%E8%BF%AA%E5%8D%97%C2%B7%E5%BE%B7%C2%B7%E7%B4%A2%E7%BB%AA%E5%B0%94
-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哲学探索,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xuebao.neu.edu.cn/social/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785\&sa=U\&ved=2ahUKEwikx6ikjb_mAhUbfXAKHbIDCwA4ChAWMAd6BAgGEAE\&usg=AOvVaw19uK-1Q80w3HC_HjKRI5NE
- 指称关系和任意关系、差异关系——索绪尔将外在事物排除出语言符号学的根本原因,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www.krilta.sdu.edu.cn/info/1024/1562.htm
-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内涵、原则、特点及影响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0614
- 论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判中的“神话学”方法,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sinoss.net/uploadfile/2016/0410/20160410031404176.pdf
- [汪静波]反虚构、解神话与政治化 - 中国民俗学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chinafolklore.org/web/index.php?NewsID=15333
- 通向语言的本质:索绪尔与胡塞尔语言哲学比较研究 -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xuebao.neu.edu.cn/social/article/html/2015-4-429.htm
- 皮尔士符号学理论 - 维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9A%AE%E7%88%BE%E5%A3%AB%E7%AC%A6%E8%99%9F%E5%AD%B8%E7%90%86%E8%AB%96
- 皮尔士思想的当代回响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Deping-Lu-2/publication/370620500_sixiangyufuhaopiershidebeilun_ludeping9/links/645a470939c408339b3791de/sixiangyufuhaopiershidebeilun-ludeping9.pdf
- 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意义理论 -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15_5696734.shtml
- 皮尔士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开端 - 学术月刊,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xsyk021.com/article/id/da40d3a9-bc01-49c5-ad49-752d20b8d15f
- 皮爾士符號學理論- 維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A%AE%E7%88%BE%E5%A3%AB%E7%AC%A6%E8%99%9F%E5%AD%B8%E7%90%86%E8%AB%96
- 皮爾士符號學理論- 維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A%AE%E7%88%BE%E6%96%AF%E7%AC%A6%E8%99%9F%E5%AD%B8%E7%90%86%E8%AB%96
- “神话学”的解码——浅析罗兰?巴特的新符号学理论 - 科研之友,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m.scholarmate.com/SM/427jNg?
- 论罗兰·巴特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从“神话学”到符号学的转换 - 欢迎访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soc.swun.edu.cn/xnmzdxxbsk/article/abstract/20171024?st=search
- 论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判中的“神话学”方法 - 社科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sinoss.net/c/2016-04-10/555902.shtml
- 《神话修辞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 Art Museum,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cafamuseum.org/video/detail/17?type=app
- 符号学语境下解读华为微电影广告《悟空》 的视听语言 ...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pdf.hanspub.org/jc20220100000_66306990.pdf
- 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异化理论的同异对比与当代价值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pdf.hanspub.org/acpp_2383230.pdf
- A Critique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ve Mode of Thinking -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TSLA),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tsla.researchcommons.org/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107\&context=journal
- 《无姓之人》叙事策略的德里达式解构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pdf.hanspub.org/arl2025142_32560479.pdf
- 外与内的游戏——德里达如何解构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 - 学习公社数字图书馆,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library.ttcdw.com/libary/wenhuakejisuyang/zx/114591.html
- 德里达反基础主义的语言哲学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08909
- 对德里达的回应,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jscc.ruc.edu.cn/sites/default/files/ckeditor_files/Vol18%20Carver%20YU%20JSCC.pdf
- 《无姓之人》叙事策略的德里达式解构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13682
- 翁贝托·埃科 - 维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BF%81%E8%B4%9D%E6%89%98%C2%B7%E5%9F%83%E7%A7%91
- 开放的作品| 誠品線上,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6148322406363
- 作者-翁貝托·埃科 - 博客來網路書店,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E7%BF%81%E8%B2%9D%E6%89%98%C2%B7%E5%9F%83%E7%A7%91/adv_author/1/
- 安伯托·艾可- 維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F%81%E8%B4%9D%E6%89%98%C2%B7%E5%9F%83%E7%A7%91
- 方法论导论与科学哲学 - Liang Ma' Homepage (马亮的个人主页,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liangma.weebly.com/uploads/9/6/9/8/9698426/phd_research_methodology_1_ma_liang_160912.pdf
- 论皮尔斯实用主义哲学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pdf.hanspub.org/acpp2024138_82382253.pdf
- 决定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86%B3%E5%AE%9A%E8%AE%BA
- 挑战 - 计算机伦理学,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cs.sjtu.edu.cn/\~lichao/courses/CS3309/CE03.pdf
- 德里达后期解构哲学的政治伦理之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archive.artnchina.com/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DWY202004013\&dbcode=CJFD\&dbname=CJFD2020
- 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 德里达解读马克思 -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fh.pku.edu.cn/docs/2018-11/20181108113044659594.pdf
-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明论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xbbjb.ucass.edu.cn/__local/B/2D/12/317815554B1BE8CDF310D9C46E7_7E707F82_37B68.pdf
- 当代哲学叙事的“伦理转向” - 思想文库_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phi.ruc.edu.cn/xsyj/sxwk/435f9e7431bb4a21b1c0e19ce0cb3563.htm
- 符号AI:定义、用途和局限性 - Ultralytic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ultralytics.com/zh/glossary/symbolic-ai
- 符号主义人工智能 - 东南大学,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palm.seu.edu.cn/weit/ai4everyone/lecture2.pdf
- 赵毅衡:建立一个“人工智能符号学”--理论评论 - 中国作家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06/c419351-40355180.html
- 从符号学角度看人工智能 - 光明网-理论频道,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s://theory.gmw.cn/2023-09/01/content_36803836.htm
- 对谈清华大学刘嘉:AGI是人类的致命错误,还是希望? - 经济观察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15, 2025, http://www.eeo.com.cn/2025/0707/7368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