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深度探索文化地理学:基础、概念、方法与前沿
- I. 文化地理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 II. 文化地理学的演进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Geography)
- A. 思想渊源与早期发展(反对环境决定论) (Intellectual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 (vs.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 B. 伯克利学派与卡尔·索尔的影响 (The Berkeley School and Carl Sauer's Influence)
- C. 中期发展与计量革命 (Mid-Century Developments and the Quantitative Revolution)
- D. “新文化地理学”的兴起与影响 (Emergence and Impact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 E. 阶段性反思 (Section Insights Integration)
- III.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Core Concepts in Cultural Geography)
- A. 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 / 文化景观)
- B. 文化区域 (Cultural Region / 文化区域)
- C. 文化扩散 (Cultural Diffusion / 文化扩散)
- D. 地方感 (Sense of Place / 地方感)
- E. 文化生态 (Cultural Ecology / 文化生态)
- F. 认同、表征与权力 (Identity, Representation, and Power / 认同、表征与权力)
- G. 阶段性反思 (Section Insights Integration)
- H. 核心概念表 (Table 1: Core Concepts in Cultural Geography)
- IV. 主要分支与研究领域 (Major Branches and Research Areas)
- V. 研究方法与视角 (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 VI. 跨学科联系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s)
- VII. 当代意义与应用 (Contemporary Relevance and Applications)
- VIII. 当前前沿、批判与未来方向 (Current Frontiers, Critiq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 IX. 结论 (Conclusion)
深度探索文化地理学:基础、概念、方法与前沿
I. 文化地理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A. 学科界定:核心关注与本质 (Defining the Discipline: Core Focus and Essence)
文化地理学是一门探索文化与地方/空间之间复杂关系的学科 1。其核心在于考察人类的文化实践、文化认同如何被地理空间塑造,又如何反过来与地理空间互动并改造地理空间 3。它关注文化现象(如语言、宗教、习俗、技术、艺术、制度等)的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扩散过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文化地理学不仅仅描绘文化特征在哪里,更致力于解释文化为何以及如何在特定地方形成、发展和演变。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有时甚至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的同义词,尽管人文地理学范畴更广),文化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区别,但又通过人地关系的视角与之紧密相连 4。它试图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地球科学之间架起桥梁,寻求对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综合性理解 4。该学科研究人类活动(如建筑、气候变化、媒体表征等)对地表景观和社群认同的影响 3,同时也关注个体和文化如何产生认同,以及空间格局如何影响文化 3。
文化地理学的定义和范围本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更广泛的知识思潮和学科内部的辩论而不断演进。早期定义侧重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物质文化的空间格局 4,而后期则明确纳入了认同、权力、表征等议题,并强调跨学科借鉴 1。学科内部对于如何界定“文化”本身也存在不同的理论视角和持续的讨论,这导致了研究路径的多样化和一定程度的碎片化 3。这种动态性反映了文化地理学对不断变化的理论景观和社会现实的敏感性与回应能力。
同时,文化地理学将自身定位为一个综合性学科,通过聚焦于人类在环境上的印记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有效连接了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与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它既考察作为社会科学焦点的文化现象,也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理空间、自然环境(地球科学的关联点)的关系 3。诸如文化景观、文化生态等核心概念直接体现了这种人地关系的界面 4。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借鉴了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同时也离不开对环境背景的理解 3。
B. 研究范围与目标 (Scope and Research Objectives)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阔,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非物质的众多议题。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 文化要素的空间变异与分布:考察语言、宗教、民族、技术、经济活动、政府形式、艺术、音乐、习俗、信仰等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差异和分布格局 4。
- 文化扩散与趋同:研究文化特征、思想、创新如何从源地向外传播,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如西方化、美国化、伊斯兰化)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 7。
- 文化景观与文化区域:分析人类文化活动对自然景观的改造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的形态、成因与意义,以及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文化区域的划分、特征与演变 4。
- 文化生态:探讨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如何适应环境,以及文化实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
- 文化生产与消费:关注文化产品(物品、思想)的生产、分配、获取和使用过程,及其背后蕴含的权力关系网络 3。
- 认同建构与地方感:研究个体和群体的文化认同(包括民族、性别、种族、性取向、阶级等)如何在特定的空间背景下被建构、体验和协商,以及人们如何理解地方并建立起对地方的情感联系(地方感) 1。
-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考察有形的文化遗产(建筑、聚落、工具等)和无形的文化表现(语言、信仰、习俗、知识、表演艺术等),包括地图、互联网、虚拟世界等“想象的地理” 3。
- 当代议题:将文化地理视角应用于理解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文化冲突与融合、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移民、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等现实问题 7。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研究目标旨在:
- 描述、分析和解释文化的空间格局:揭示文化现象为何在空间上呈现出特定的分布模式和地域差异 4。
- 理解文化与景观/环境的相互塑造:阐明文化如何塑造地表景观和环境,同时地理环境又如何影响文化的发展 3。
- 探索地方与认同的生产和体验:考察地方意义是如何被赋予的,文化认同是如何在空间中形成和表达的 1。
- 考察文化变迁、扩散与互动的过程:研究文化特征的起源、传播路径、与其他文化的接触、融合或冲突 4。
- 揭示文化互动与空间关系的复杂性: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以及文化与空间之间的多重联系和相互作用 3。
- 为理解当代议题提供文化-空间视角: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解决全球性和地方性的社会、政治、环境问题提供独特的见解 13。
II. 文化地理学的演进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Geography)
A. 思想渊源与早期发展(反对环境决定论) (Intellectual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 (vs.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尽管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托勒密(Ptolemy)、斯特拉波(Strabo)等古代地理学家 7,以及中国古代如《尚书·禹贡》(公元前5世纪)等详细记述区域文化和环境的文献 18,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文化地理学主要是在20世纪初兴起的。它的出现是对当时盛行的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的一种反拨 6。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严格地决定了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模式。
受到德国地理学传统,特别是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的“人类地理学”(Anthropogeography)思想的影响 1,早期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者开始转向强调人类文化在塑造环境中的主动作用,即可能论(Possibilism)。他们不再将文化视为环境的被动产物,而是更关注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并改造环境,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6。虽然拉采尔的工作奠定了人地关系研究的基础,但他并未像后来的文化地理学家那样明确地反对决定论 2。这一早期的转向,为文化地理学确立了以文化为动因、以景观为载体的研究范式奠定了基础。
B. 伯克利学派与卡尔·索尔的影响 (The Berkeley School and Carl Sauer's Influence)
卡尔·奥特温·索尔(Carl Ortwin Sauer)是文化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他在1923年至1954年间执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学系,期间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伯克利学派”(Berkeley School) 5。索尔及其学派深刻地塑造了20世纪中叶北美乃至世界文化地理学的面貌。
索尔将文化景观定义为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单元 6。他在其1925年发表的里程碑式论文《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中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 19。他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动因)作用于自然景观(介质)并随时间演变的结果 6。自然景观提供了舞台,而人类文化则在上面刻写下自己的印记,景观因此成为反映文化的镜子 2。
伯克利学派的研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 文化生态学视角:强调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造 20。索尔关注人类在塑造环境中的能动性及其长期后果 19。
- 历史地理学方法:极其重视景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叠加的序列。索尔坚信,要理解当前的文化景观,必须追溯其历史演变过程,因为每一个景观都是前一个景观的结果,也是下一个景观的开端 20。
- 关注物质文化:研究重点在于地表可见的、有形的文化要素,如聚落形态、农田系统、建筑风格、工具等人造物 6。
- 强调田野调查与定性描述:伯克利学派的研究高度依赖实地考察、直接观察和详细的定性描述,而非抽象的定量分析 5。
- 农业起源与传播研究:这是索尔及其学派投入大量精力的一个核心研究领域 20。
索尔的文化观有时被描述为“超有机体”(Superorganic) 24。这种观点倾向于将文化视为一个超越个体、具有自身发展逻辑和力量的整体。尽管索尔本人可能并未完全持有如此僵化的立场,但这一标签后来成为了“新文化地理学”批判伯克利学派的一个焦点 24。
C. 中期发展与计量革命 (Mid-Century Developments and the Quantitative Revolution)
索尔学派那种注重历史、景观和定性描述的研究路径,与当时另一位地理学巨擘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所倡导的区域地理学有所不同,后者更侧重于区域的独特性综合描述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地理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计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 7。这场革命强调地理学的科学化,推崇运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技术来寻求空间规律和普适性理论(Nomothetic),追求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26。
计量革命的兴起使得以索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地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 7。其描述性的、关注特殊性的(Idiographic)研究方法被认为不够“科学”,缺乏理论的严谨性和预测能力 6。在追求空间科学的风潮下,文化地理学一度成为相对次要的领域 7。
D. “新文化地理学”的兴起与影响 (Emergence and Impact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并在80年代形成势头,人文地理学内部开始对计量革命以来的实证主义和量化方法进行反思和批判 2。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来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涌入地理学 1。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地理学”(New Cultural Geography)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尤其是伯克利学派)的深刻反思,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激进的颠覆 2。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会议和出版物标志着这一转向的发生 27。
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性和批判性:
- 拒绝“超有机体”文化观:明确反对将文化视为某种外在于社会、自上而下的实体 24。新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和社会关系中,由社会群体(尤其是普通民众)自下而上地建构或生产出来的 2。文化是动态的、不稳定的、充满协商和争议的过程 24。
- 广泛借鉴社会与文化理论:深受各种批判性理论的影响,包括社会理论、文化研究(特别是雷蒙·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等伯明翰学派学者 29)、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经济基础)、女性主义(关注性别权力关系)、后结构主义(特别是福柯关于话语、权力和知识的理论 7)、后殖民主义(批判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和西方中心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表演性理论(Performativity)等 1。
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焦点也发生了显著转移:
- 从物质景观到符号景观与表征:不再仅仅关注景观的物质形态,而是更加重视景观作为承载意义、意识形态和权力的符号系统 2。景观被视为需要结合社会和历史背景进行解读(例如运用图像学方法)的文本 2。自然、地方、空间等要素不再是文化的被动容器,而是建构意义与价值体系的关键维度 24。
- 强调权力关系、文化政治与认同:高度关注文化实践中嵌入的权力运作,特别是围绕性别、种族、民族、性取向、阶级、残障等身份认同的文化政治 1。研究文化如何被用来建构认同、维护霸权或进行抵抗。
- 关注文化生产与消费: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视为权力协商的重要场域 3。
- 聚焦日常生活与多元文化实践:研究兴趣扩展到草根群体的文化实践、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各种边缘或非主流的文化形式,而非局限于精英文化或传统文化 24。
- 分析表征(Representation):批判性地考察媒体、艺术、音乐、文学、地图等各种文化形式如何表征世界、建构意义以及反映和塑造权力关系 2。
尽管新文化地理学影响深远,但也招致了一些批评。例如,有学者(如Price和Lewis)认为新文化地理学对伯克利学派的描绘存在偏差,有时过于理论化而脱离经验研究 27。这些争论也促进了学科内部关于理论方向和研究路径的持续对话 27。
E. 阶段性反思 (Section Insights Integration)
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了一种范式演替与批判性回应相结合的模式。从早期反对环境决定论,到索尔学派建立景观研究范式,再到计量革命的冲击,随后新文化地理学对实证主义和传统文化观的双重批判,乃至后续对新文化地理学本身的再反思(如非表征理论的兴起),都体现了学科在与内外部知识力量的互动中不断演进的特征 6。这种通过批判性对话和理论借鉴来推动学科发展的路径,是文化地理学保持活力的关键。
学科演变的核心线索之一在于对“文化”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索尔时期的文化概念,相对更侧重于一个群体的、适应环境的、并通过物质景观得以体现的整体性特征,甚至带有“超有机体”的色彩 6。而新文化地理学则将文化视为流动的、在社会互动中被建构的、充满符号意义和权力博弈的过程 2。这种从相对静态、实体化的文化观到动态、建构性的文化观的转变,极大地拓展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析视角,使得认同、权力、表征等议题得以进入学科核心 2。
在此过程中,像卡尔·索尔这样的关键人物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科传统的奠基者,其思想和概念(如文化景观、文化生态)至今仍是重要的学术参照点 5。同时,他们也成为后继者批判性反思和超越的对象,例如新文化地理学对其“超有机体”文化观的批评 24。对索尔学派的持续辩护与再评价也表明,学科的知识谱系是在继承、批判和重新阐释的复杂互动中不断形成的 28。
III.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Core Concepts in Cultural Geography)
文化地理学围绕一系列核心概念构建其理论框架和研究议程。这些概念不仅是描述和分析文化空间现象的工具,其自身的内涵也随着学科发展而演变。
A. 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 / 文化景观)
定义: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在自然环境上留下的可见的、物质性的印记 6,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 32。它是一个地方历史层次性的体现,通过人类的设计和使用随时间演化 35。其物理特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聚落形态、建筑、道路、田野、植被、水体等,同时也包含影响景观发展的土地使用、人群关联等无形要素 35。
索尔的观点:文化景观是伯克利学派的核心概念,被视为文化(动因)在自然景观(介质)上长期作用的结果 6。景观直接反映了塑造它的文化群体的特征 2。
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景观不仅是文化的反映,更是一个充满符号意义、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复杂载体,需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进行解读 2。景观是社会力量主动生产和争夺的对象。
类型划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机构对文化景观进行了分类。NPS区分了历史设计景观(如有意设计的园林)、历史乡土景观(通过使用自然演化)、历史遗址(与历史事件或人物关联)和民族志景观(由相关人群定义为遗产资源) 32。UNESCO则区分了人类有意设计创造的景观、有机演化景观(包括遗迹景观和持续性景观)以及关联性文化景观(以强大的宗教、艺术或文化关联为特征,而非物质证据) 33。
意义:文化景观提供了地方感和认同感,记录了人地关系随时间的演变,是国家和地方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它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直接证据 32。
B. 文化区域 (Cultural Region / 文化区域)
定义:指居住着拥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文化特征(如语言、宗教、习俗、民族、技术等)的人群的地理区域 4。它代表了人类活动或文化在一个区域内相对同质化的状态 39。
类型:
- 形式文化区 (Formal Cultural Region):根据一个或多个文化特征的同质性来界定。例如,某种语言或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区域。通常存在一个特征最集中的核心区,并向外围逐渐过渡 4。
- 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al Region):根据区域内各部分之间共同的政治、社会或经济功能来界定,通常围绕一个中心节点(如城市)组织起来,通过交通、通讯或贸易网络联系在一起。例如,一个城市的通勤范围或一个报纸的发行区 39。
- 感知/乡土文化区 (Perceptual/Vernacular Cultural Region):基于人们的主观感知、情感认同和共同的地方意象而形成的区域,而非客观数据。例如,“美国南方”、“中西部”或印度的Braj地区。其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反映了共享的区域身份或地方感 39。
相关概念:文化领域/文化界 (Cultural Realm/World) 指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文化区域组成的更大范围,如东亚文化圈 4;文化圈 (Cultural Sphere) 指文化影响所及的范围 39;文化边界 (Cultural Boundary) 指不同文化(常与语言或民族相关)之间的地理分界线 39。
C. 文化扩散 (Cultural Diffusion / 文化扩散)
定义:指文化要素(思想、创新、风格、信仰、技术、语言等)从其源地(文化炉床,cultural hearth) 向其他个体、群体或地区传播的过程 4。文化扩散解释了文化特征如何在空间中移动以及文化区域如何形成 42。
类型:
- 扩展扩散 (Expansion Diffusion):文化特征从源地向外传播,源地本身保持强势,同时接受者的数量不断增长。包括:
- 接触扩散 (Contagious Diffusion):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类似于疾病传染,传播速度快,受距离影响大(如网络迷因、某些宗教信仰的传播) 41。
- 等级扩散 (Hierarchical Diffusion):沿着社会或空间等级系统传播,通常从大城市到小城镇,或从社会精英向下层传播,距离因素相对次要(如时尚潮流、政策法令的颁布) 41。
- 刺激扩散 (Stimulus Diffusion):指某种文化特征的基本原理或概念被接受,但具体形式被拒绝或改造,从而激发了本土的创新(如西伯利亚驯鹿的驯化受到南方牛群驯养观念的启发) 41。
- 迁移扩散 (Relocation Diffusion):通过人口的物理迁移而传播。迁移者将自身的文化带到新的定居点(如移民带来的语言、宗教、饮食习惯)。这种扩散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41。
机制:
- 直接扩散 (Direct Diffusion):发生在地理上邻近的两种文化之间,通过贸易、通婚、战争等直接接触实现 41。
- 强制扩散 (Forced Diffusion):一种文化征服或奴役另一种文化,并将自身的习俗强加于被征服者(如殖民时期的强制传教或同化政策) 41。
- 间接扩散 (Indirect Diffusion):文化特征通过一个中间媒介(如商人、媒体、第三方地区)从源文化传播到目标文化,两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如墨西哥食物经由美国传入加拿大) 41。
D. 地方感 (Sense of Place / 地方感)
定义:指个体或群体对特定地方所产生的主观的、情感性的和心理上的联系、依恋和意义感 1。它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气质”或“个性”在人们心中的反映和体验 46。
形成因素:地方感由地方的独特性所塑造,包括其自然地理特征(地貌、气候、植被)、历史积淀、文化氛围、社会互动、个人经历、记忆以及感官体验(视觉、嗅觉、听觉等) 44。
意义:地方感影响人们的归属感、舒适度(或不适感)、身份认同、对地方的态度以及社区的凝聚力和福祉 46。它是理解人类经验、人地情感联系以及地方依恋的重要概念。
渊源:地方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在20世纪中期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城市研究领域。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等城市活动家反对那些破坏社区熟悉环境和地标、削弱居民认同感的城市更新计划,强调保护地方特性对于居民福祉的重要性 46。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极大地推动了对地方感价值的认识 46。
E. 文化生态 (Cultural Ecology / 文化生态)
定义:研究人类(群体)如何通过生物和文化过程来适应其社会和物理环境的学科 47。它探索文化如何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并反过来影响和改造这些环境 48。
关键人物: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48。他提出研究文化生态应分析特定文化利用环境的技术和方法、与这些技术相关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行为模式如何影响文化的其他方面 48。他关注的是与生计和经济安排最密切相关的“文化核心”(cultural core) 48。
与环境决定论的区别:文化生态学承认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但反对环境的严格决定作用 48。它更强调人类的能动性、技术的作用、文化传统以及适应性策略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性 48。
应用:文化生态学被广泛应用于理解传统社会的资源管理方式(如土著农业、游耕)、生计模式、聚落选址、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等 48。它对地理学(尤其是伯克利学派 20)、人类学以及后续发展的政治生态学、可持续性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8。
F. 认同、表征与权力 (Identity, Representation, and Power / 认同、表征与权力)
认同 (Identity):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归属于特定文化或群体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由共享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以及国籍、民族、宗教、阶级、性别、地域等因素塑造 52。文化认同是动态的,它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以及社会行为 52。文化地理学研究认同如何在空间中被建构、被表达、被协商和被争夺 2。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包括文化知识、类别标签和社会联系 54。
表征 (Representation):指文化如何通过各种符号媒介被表达、传播和理解,这些媒介包括语言、地图、艺术、音乐、电影、媒体、景观、纪念物等 1。新文化地理学尤其关注对这些表征进行批判性分析,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意义、偏见、意识形态和权力运作 2。
权力 (Power):文化地理学探索权力关系(如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父权制、种族主义、阶级结构等)如何在空间背景下塑造文化实践、景观形态、认同建构以及资源分配 1。研究关注文化霸权、文化抵抗以及围绕文化意义和实践展开的政治斗争(文化政治) 2。
G. 阶段性反思 (Section Insights Integration)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标签,而是不断演进的分析工具。它们的含义,特别是随着“新文化地理学”的兴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景观”概念从早期索尔学派侧重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印记 6,演变为新文化地理学所强调的充满符号、意义和权力关系的文本,需要进行深层解读 2。同样,文化生态学虽然根植于斯图尔德的适应性思想 49,影响了索尔 20,但其后续发展,尤其是在政治生态学中,明确地融入了对权力关系的分析 50。而认同、表征和权力等概念,则是在“文化转向”之后才成为学科的核心议题,反映了社会理论对文化地理学的深刻影响 2。这表明,这些核心概念本身就是学科内部理论对话和发展的产物。
这些核心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常常被结合使用以提供更全面的分析。例如,理解文化扩散的过程有助于解释文化区域和文化景观的形成 42。地方感的产生与个体对特定文化景观的体验和意义解读紧密相关,并深刻影响着文化认同的建构 44。文化生态学则为理解特定区域(文化区域)内形成的独特文化实践(体现在文化景观中)与环境适应的关系提供了框架 47。这种概念间的相互关联性,使得文化地理学尽管研究范围广泛,但仍保持着一定的理论内核和分析逻辑的连贯性。
新文化地理学对权力、认同和表征的强调,从根本上将这些核心概念与社会和政治批判联系起来。这标志着学科从侧重描述文化现象的空间格局,转向更深入地解释这些格局背后的社会过程、不平等关系和文化政治 2。例如,对文化景观的分析不再仅仅是识别其文化来源,而是要揭示其在构建民族认同、维护阶级利益或体现性别规范方面的作用 2。对文化区域的研究也超越了简单的类型划分,转而关注区域内部的文化异质性、权力动态和地方实践的多样性 12。这种批判性维度的融入,极大地增强了文化地理学解释和介入当代社会议题的能力。
H. 核心概念表 (Table 1: Core Concepts in Cultural Geography)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这些核心概念,下表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概览:
表1: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概念 (Concept) | 简要定义 (Brief Definition) | 主要关联思想/学者 (Key Associated Ideas/Thinkers) | 应用实例 (Example Application) |
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 | 人类文化活动在自然环境上留下的物质印记,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 7。 | 卡尔·索尔 (Carl Sauer), 伯克利学派 (Berkeley School), 景观形态学, 符号学, 图像学 2。 | 分析梯田系统如何反映特定农业文化、技术和社会组织 33;解读城市广场的象征意义和权力关系 35。 |
文化区域 (Cultural Region) | 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居住的地理区域 4。 | 形式区域 (Formal), 功能区域 (Functional), 感知/乡土区域 (Vernacular/Perceptual), 文化核心区-边缘区 4。 | 划分方言区、宗教信仰区;界定一个大都市区的经济文化影响范围;识别人们普遍认同的“铁锈地带”等乡土区域。 |
文化扩散 (Cultural Diffusion) | 文化要素从源地向外传播的过程 41。 | 扩展扩散 (Expansion: 接触 Contagious, 等级 Hierarchical, 刺激 Stimulus), 迁移扩散 (Relocation), 文化炉床 (Hearth) 41。 | 研究某种宗教信仰的全球传播路径;分析快餐文化如何通过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影响全球饮食习惯;考察移民如何将家乡语言带到新的定居点。 |
地方感 (Sense of Place) | 个体或群体对特定地方产生的情感依恋、意义和认同 44。 | 地方依恋 (Place Attachment), 恋地情结 (Topophilia), 主观经验, 记忆, 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46。 | 分析居民对老旧街区的深厚情感联系如何影响城市更新决策;研究游客如何在旅行中形成对目的地的独特地方感。 |
文化生态 (Cultural Ecology) | 研究人类文化适应社会和物理环境的过程 47。 | 朱利安·斯图尔德 (Julian Steward), 人类适应 (Human Adaptation), 文化核心 (Cultural Core), 资源管理, 人地关系 20。 | 考察安第斯山区农民如何利用不同海拔高度发展垂直农业系统;分析传统渔业社区的知识体系如何适应海洋环境变化。 |
认同、表征与权力 (Identity, Representation, Power) | 研究文化认同的建构与空间化;文化如何被表征及表征的政治;权力关系如何塑造文化空间 2。 | 社会建构论, 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文化政治 (Cultural Politics), 后结构主义 (Post-structuralism), 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 2。 | 分析城市纪念碑如何表征特定的国家历史叙事并可能引发争议;研究性别化的空间如何限制或赋权不同性别群体;考察殖民时期地图如何建构对殖民地的想象与控制 2。 |
IV. 主要分支与研究领域 (Major Branches and Research Areas)
文化地理学内部已经发展出众多专门化的分支和研究领域,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方向,也有反映当代理论和议题的新兴领域。
A. 成熟分支 (Established Subfields)
这些领域代表了文化地理学中长期存在且相对成熟的研究方向:
- 语言地理学 (Language Geography / Linguistic Geography):研究语言和方言的地理分布、空间扩散、地域变异、语言接触、地名(Toponymy)以及语言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56。它关注语言边界的形成和语言区域的特征 56。
- 宗教地理学 (Geography of Religion):考察宗教信仰、实践、组织的地理分布,宗教圣地、朝圣路线的空间格局,宗教思想的传播,宗教对景观(如寺庙、教堂、墓地)的影响,以及宗教作为认同来源和冲突根源的作用 59。它既关注宗教的物质表达,也分析其社会和政治维度 60。
- 民族地理学 (Ethnic Geography / Ethnogeography):聚焦于民族群体的空间分布、聚居与隔离模式、迁移流动、相互作用、文化适应以及民族文化在景观上的体现 62。研究特定地方背景下的民族认同形成过程 60。
- 聚落文化地理学 (Settlement Cultural Geography):调查人类聚落(村庄、城镇、城市等)的空间格局、形态(如集聚、散居、线状)、起源、等级体系及其文化内涵,将聚落视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上是文化地理学的一部分 64。
- 旅游文化地理学 (Tourism Cultural Geography):分析旅游活动的空间维度,包括游客流动的模式、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吸引力、旅游对地方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旅游景观的创造,以及不同类型的旅游(如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黑暗旅游等) 7。该领域日益呈现跨学科特征 68。
- 文化遗产地理学 (Cultural Heritage Geography):研究有形(遗址、纪念物、历史景观)和无形(传统、知识、习俗)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保护、管理、阐释,及其在地方认同、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15。常利用GIS等技术进行分析和管理 75。
B. 当代与新兴领域 (Contemporary & Emerging Fields)
这些领域的发展深受“新文化地理学”转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理论思潮的影响,反映了学科前沿的动态:
- 女性主义地理学 (Feminist Geography):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性别关系、权力结构和社会空间体验,批判空间中的父权结构,关注女性和其他边缘化性别的空间实践与抗争 2。
- 儿童地理学 (Children's Geographies):关注儿童的空间体验、地方感知、在环境中的能动性以及儿童如何参与塑造他们的生活空间 6。
- 行为地理学 (Behavioral Geography):研究人类的空间认知、感知、决策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行为模式,常与地方感、环境感知等概念交叉 7。
- 性与空间地理学 (Geography of Sexuality and Space):探索性认同、性实践、性少数群体的空间分布、社区形成以及不同空间对性行为的调节与规范 2。
- 政治地理学(文化维度)(Political Geography - Cultural Aspects):考察政治过程、领土、边界、民族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表现 6。
- 音乐地理学 (Music Geography):研究音乐的创作、传播、表演、消费的空间格局,以及音乐与地方、认同、文化场景的关系 7。
- 黑人地理学 (Black Geography):聚焦于全球范围内黑人族群的空间经验、历史、文化、抵抗以及他们所塑造的地理空间 10。
- 数字文化地理学/网络地理学 (Digital Cultural Geography / Cybergeography):探究数字技术、社交媒体、虚拟世界、算法等如何与文化、空间相互塑造,包括数字实践的空间性、数字鸿沟、数字基础设施的地理分布等 78。
- 情感地理学/情绪地理学 (Affective / Emotional Geographies):探索情感、情绪、感觉、氛围(Atmosphere)在塑造空间体验、地方依恋、身体与环境互动中的作用 55。与非表征理论联系紧密 84。
- 超越人类地理学 (More-than-Human Geographies):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研究人类与动物、植物、技术、物质、生态过程之间的缠绕关系和共同构成,关注多物种共存和关系性 86。强调互动和过程 86。
C. 阶段性反思 (Section Insights Integration)
文化地理学内部子领域的不断增殖,清晰地反映了自“新文化转向”以来,“文化”概念本身的不断扩展以及多元社会理论的持续渗透。学科的关注点从相对传统的语言、宗教、聚落等范畴,显著地扩展到了身份政治、身体体验、情感、技术媒介以及人与非人关系等更广泛的议题 6。早期文化地理学研究主题,如文化生态、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区和文化景观 40,虽然仍然重要,但已被大量新兴领域补充和重塑。这些新兴领域,如女性主义地理学、性与空间地理学、黑人地理学、数字文化地理学、情感地理学和超越人类地理学等,直接回应了新文化地理学所强调的认同、权力、身体、实践以及表征/非表征等核心议题 2。
许多当代文化地理学的子领域都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它们不仅借鉴理论,有时甚至与其他人文社科乃至自然科学领域深度融合。例如,女性主义地理学根植于女性主义理论 10;性与空间研究借鉴了酷儿理论和福柯的思想 10;数字地理学与媒介研究、社会学、科技研究(STS)互动 78;情感地理学联系着心理学和哲学(如斯宾诺莎) 55;超越人类地理学则与STS、动物研究、生态哲学等领域对话 86。这再次凸显了文化地理学作为知识桥梁的角色,不断吸收和整合外部思想资源来丰富自身的分析能力。
然而,子领域的繁荣也带来潜在的张力。一方面,专业化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探索特定议题;另一方面,过度碎片化可能导致学科失去整体性和共同的理论核心 3。有学者担忧,不同研究取向之间可能缺乏充分的对话和整合 92。如何在这种专业化趋势与学科整体性目标之间取得平衡,是文化地理学持续面临的挑战。尽管存在这种张力,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也证明了文化地理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的学科。
V. 研究方法与视角 (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文化地理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视角与其理论取向和研究对象密切相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尤其以定性方法为主导,但也结合定量方法和地理空间技术。
A. 方法论工具箱:定性、定量与混合方法 (Methodological Toolkit: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Mixed Methods)
鉴于文化地理学关注意义、经验、语境和社会建构过程,定性研究方法 (Qualitative Methods) 在该领域占据核心地位,尤其是在传统(伯克利学派)和新文化地理学中 5。常用的定性方法包括:
- 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 (Fieldwork/Participant Observation):研究者深入特定的文化环境,通过直接观察和参与当地社群的活动来收集第一手资料 19。这是伯克利学派的基石 19,也是民族志研究的核心。
- 访谈 (Interviews):通过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对话,收集个体或群体的观点、经历、叙述和口述史 3。
- 民族志 (Ethnography):对某个文化群体进行全面、深入、长期的研究,通常结合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旨在从内部视角理解该文化 93。大量借鉴了人类学的方法 94。非表征民族志则更强调身体经验和过程 97。
- 文本/内容/话语分析 (Textual/Content/Discourse Analysis):分析书面文献、媒体(电影、艺术、音乐)、政策文件、地图、社交媒体内容或其他文化产品,以解读其意义、表征方式、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26。这对于新文化地理学关注表征的研究至关重要 2。
- 焦点小组 (Focus Groups):组织小规模群体讨论,以激发对特定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同观点的碰撞 93。
- 参与式方法 (Participatory Methods):让研究对象积极参与到研究过程中,例如参与式绘图(手绘地图)等 93。
- 其他定性技术:还包括日记法、档案研究、图像学分析(解读图像符号)、精神分析方法等 2。
定量研究方法 (Quantitative Methods) 在文化地理学中的应用相对少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但并未被完全排斥 26。其应用场景包括:
- 分析大规模数据集中的空间格局(如文化群体的分布、扩散模式)。
- 进行问卷调查以收集特定文化现象的数据。
- 对可量化的文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6。
- 定量方法常与定性方法(混合方法)或GIS结合使用 100。
- 在历史上,定量方法与计量革命和实证主义联系紧密,一些文化地理学者批评其难以捕捉文化的复杂性和细微之处 7。
混合方法 (Mixed Methods):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策略,旨在利用不同方法的优势,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常使用三角互证法 (Triangulation),即运用多种方法、数据源或理论视角来交叉验证研究结果,以增强研究的严谨性和信度 93。
B. 地理空间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Geospatial Technologies: Cartography and GIS Applications)
- 地图学 (Mapping):地图不仅是展示文化现象(如语言、宗教分布)和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传统工具 3,其本身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想象的地理”进行研究 3。地图的制作和解读蕴含着特定的文化视角和权力关系。文学地图等新兴形式也在发展 30。
- 地理信息系统 (GIS):作为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工具,GIS在文化地理学中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 26。
- 应用领域:绘制文化遗产地分布图并进行管理 75;分析聚落形态与演变 66;模拟文化扩散过程;分析文化与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 99;研究民族分布与隔离 105;可视化文化景观 102。
- 与其他方法整合:GIS能够整合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如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99。定性GIS (Qual-GIS) 试图将文本、图像、访谈记录等定性信息纳入GIS框架,或在定性研究的认识论指导下使用GIS 100。
- 挑战与批判:GIS技术因其根植于实证主义传统,被批评可能强化现有的权力结构,且在表达主观性、模糊性和非量化文化信息方面存在局限 100。批判性GIS (Critical GIS) 和定性GIS 的出现,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挑战,探索更具反思性和包容性的GIS应用方式 100。
C. 关键理论视角/透镜 (Ke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Lenses)
文化地理学研究往往采用特定的理论视角来指导分析,这些视角塑造了研究问题、方法选择和结果解释。主要理论视角包括(部分已在第二、三节提及):
- 文化生态学:关注适应与人地互动 20。
-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阶级关系角度分析文化 10。
- 人本主义/现象学:强调主观经验、意义、地方感和生活世界 1。
- 结构主义:分析塑造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和符号系统 1。
-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普遍性论述,关注话语、权力/知识、差异、碎片化和意义的不稳定性 1。
- 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性别权力关系和空间体验 6。
- 后殖民理论:批判殖民主义遗产、权力不平衡和欧洲中心主义 1。
- 非表征理论 (NRT):关注实践、身体、情感、表演性和社会生活的生成过程 30。
D. 阶段性反思 (Section Insights Integration)
文化地理学的方法选择与其所持的理论立场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定性方法的盛行,与人本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新文化地理学等取向所强调的阐释性、批判性和经验性研究焦点高度契合 2。例如,索尔学派的历史景观研究依赖于定性田野工作 6,而新文化地理学对意义、权力和认同的关注则必然要求采用民族志、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源自阐释性社会科学的方法 2。非表征理论对实践和情感的聚焦,则进一步推动了对能够捕捉身体经验的新型研究方法(可能超越传统定性方法)的探索 91。相比之下,定量方法更多地与实证主义或空间科学的视角相联系,在当代文化地理学的主流话语中不占核心地位 26。
尽管GIS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但它在文化地理学中的整合应用却充满复杂性,甚至引发争议。这主要是因为基于量化空间分析的GIS认识论与侧重定性文化解读的文化地理学认识论之间存在差异 26。文化地理学处理的大量信息,如意义、感知、情感和经验,本质上难以量化 6。对GIS植根于实证主义的批评 100 正反映了这种张力。定性GIS (Qual-GIS) 的发展,正是试图弥合这一鸿沟,探索如何将定性数据融入GIS,或在定性研究的框架内使用GIS 100。这表明在方法论层面,文化地理学仍在进行持续的探索与创新,以平衡技术能力与理论深度。
文化地理学的跨学科特性在其研究方法的来源上得到了清晰体现。它广泛地借鉴并改造了来自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工具。例如,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深受人类学影响 3;访谈和问卷调查技术与社会学共通 3;文本分析、话语分析则与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紧密相关 26;历史学的方法(如档案研究)也被用于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这种广泛的方法借鉴,使得文化地理学能够从多个维度、运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探究复杂的文化空间现象。
VI. 跨学科联系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s)
文化地理学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它不仅从其他学科汲取理论和方法,也积极地与之对话、交叉和融合,在知识网络中扮演着独特的桥梁角色。
A. 与人类学的关系 (Anthropology)
文化地理学与人类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持续的密切联系 105。两者都以文化、人类社会和适应性作为核心研究对象 105。它们共享一些思想根源(如拉采尔的影响 2)和核心概念(如文化生态学由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开创 48,文化区概念在两学科均有应用 39)。文化地理学大量借鉴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 3。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侧重点:地理学更强调空间分布、地方、景观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 105,而人类学通常更深入地关注社会结构、亲属制度、象征系统和特定文化的整体性 105。
B. 与社会学的关系 (Sociology)
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现象、群体行为、身份认同、权力关系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存在显著重叠 113。社会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社会学关系尤为紧密,两者都关注社会现象与其空间构成部分的关系 113。文化地理学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访谈、问卷调查)和社会学理论(如社会建构论、权力理论)来分析文化现象 3。地理学的独特性在于其对空间格局、地方营造以及环境/景观在社会过程中作用的特别关注 113。
C. 与历史学的关系 (History)
历史学和地理学被认为是理解人类经验的两个基本维度:历史学关注时间,地理学关注空间 114。两者关系极为密切,甚至被视为不可分割 115。历史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过去的地理现象以及历史对现在和未来地理格局的影响 31。文化地理学研究往往包含历史视角,例如索尔对景观演变的强调 19。两个学科在景观变迁、聚落史、帝国主义研究、集体记忆、文化遗产等议题上有着共同的兴趣 31,并共享档案研究等方法。
D. 与考古学的关系 (Archaeology)
考古学和文化地理学都致力于研究过去的人类活动和文化,考古学侧重于通过发掘和分析物质遗存(如器物、建筑、遗址)来重建过去 105。文化地理学利用考古学的证据来理解过去的文化景观、聚落模式和人地关系 31。景观考古学是一个重要的交叉领域 103。地理学为考古发现提供了空间背景信息,如遗址所处的环境、资源条件、遗址分布格局等 116。GIS是两个学科共同使用的重要工具,用于遗址管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103。
E. 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关系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logy)
通过文化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以及对人地关系的普遍关注,文化地理学与环境科学及生态学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49。文化地理学考察文化如何感知、适应、改造环境,以及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自然灾害)如何反作用于文化和社会 14。两者在可持续性、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正义等议题上拥有共同的研究兴趣 13。文化地理学的独特贡献在于强调文化在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将信仰、价值观、社会结构、地方知识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而环境科学可能更侧重于生物物理过程本身(尽管学科交叉日益增多) 50。
F. 其他联系 (Other Connections)
文化地理学还与其他众多学科存在交叉,例如: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研究文化产业、消费文化等 2)、政治学(政治地理学关注权力、领土、冲突的文化维度 10)、艺术史/艺术理论(图像学、景观表征研究 2)、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空间诗学 30)、文化研究(共享大量理论资源和批判视角 7)等。
G. 阶段性反思 (Section Insights Integration)
文化地理学的跨学科性并非偶然或表面的特征,而是其学科本质的体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借用其他领域的概念或方法,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跨学科的对话、融合与知识共建中 3。其独特的定位——横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与环境科学——使其成为一个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枢纽 4。共享的概念(如文化生态、景观)和方法(如民族志、GIS)在不同学科间的流传与应用,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20。诸如历史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生态学等子领域的存在,本身就体现了这种学科交叉的制度化 31。
文化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关系尤为密切,体现在深层的理论共享和方法借鉴上。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联系则更多地聚焦于提供时间维度和历史背景。与环境科学的互动则围绕着人与自然的交界面展开。这种关系的差异性表明,文化地理学的跨学科互动是有选择性的、服务于其核心研究目标的 31。它并非被动地接受影响,而是主动地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来构建自身独特的分析框架。
尽管广泛借鉴,文化地理学依然保持着其学科的独特性。其核心身份认同在于对空间性(Spatiality) 的持续关注 1。它始终追问:文化如何在空间中展现、运作、传播和被争夺?地方和景观在文化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正是这种对文化现象的空间维度、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执着探究,构成了文化地理学区别于其他相关学科的根本特征 4。
VII. 当代意义与应用 (Contemporary Relevance and Applications)
在全球化、城市化、环境变化和文化互动日益加剧的当今世界,文化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于理解和应对众多复杂的当代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A. 理解全球化影响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Impacts)
文化地理学为分析全球化对文化产生的复杂效应提供了关键视角。它不仅关注全球化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 120,也深入剖析其可能导致的文化同质化(如西方化、美国化)、地方传统的侵蚀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6。该学科超越了简单的“全球趋同”论,引入了文化杂糅/混杂(Cultural Hybridization) 和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 等概念,揭示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产生的新的、混合的文化形式(如融合菜肴、世界音乐)以及全球产品/服务适应地方文化的过程(如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推出本土化菜单) 120。文化地理学还考察文化帝国主义的运作机制,分析强势文化如何通过媒体、商品和权力结构影响甚至取代弱势文化 7。此外,它还关注移民、跨国媒体和数字技术在全球文化扩散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流动不平衡和数字鸿沟问题 6。
B. 分析文化冲突与融合 (Analyzing Cultural Conflict and Fusion)
在多元文化日益接触和碰撞的时代,文化地理学有助于理解文化冲突的空间维度。这些冲突可能源于民族、宗教、语言或生活方式的差异,并常常与领土争端、资源竞争或身份政治交织在一起 12。文化地理学分析这些冲突如何在特定地方(如城市社区、边境地区)显现、激化或得到协商。同时,它也研究文化融合(Cultural Fusion) 或文化融汇(Syncretism)的过程,即不同文化元素在持续接触中(通过移民、贸易、征服或全球化)相互渗透、混合,产生新的、具有混合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体现在饮食、音乐、宗教信仰、语言、艺术乃至身份认同等各个方面 12。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理论是理解这一过程的关键 126。文化地理学考察地方如何成为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存并存的场所。
C. 文化多样性保护 (Cultur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文化地理学强调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并关注其面临的威胁与保护策略。研究表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深刻联系(常被称为“生物文化多样性”,Biocultural Diversity),许多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同时也是语言和民族多样性丰富的地区 127。地理隔离在历史上曾是保护独特文化、语言和传统生态知识的重要因素,但也使得这些文化和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压力(如全球化、气候变化、入侵物种)时更加脆弱 127。文化地理学分析全球化、现代化和快速城市化等进程对地方文化和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造成的冲击 120。它倡导将文化因素纳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议程,主张保护文化多样性有助于增强社会系统的韧性 128。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为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支持土著社区权利、发展尊重地方文化的生态旅游和可持续生计提供依据 15。同时,它也批判性地审视文化挪用和文化商品化等问题 120。
D. 塑造城市文化空间 (Shaping Urban Cultural Spaces)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地理学在理解和规划城市文化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研究文化因素(如族群构成、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消费习惯)如何塑造城市的物质形态、功能分区和社会肌理 6。文化地理学分析城市中独特的文化景观是如何形成的,例如历史街区、民族聚居区(Ethnic Enclaves)、公共艺术空间、宗教场所、商业街区等,这些景观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变迁、移民浪潮、社会实践和权力关系 35。它还关注城市作为符号景观是如何被表征、被感知和被体验的,探讨不同城市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或“氛围” 131。此外,文化地理学还介入城市中的社会空间议题,如基于文化认同的居住隔离、公共空间的使用权与排斥、文化设施的可达性、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与利用等 123。其研究有助于城市规划者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文化多样性、营造包容性文化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76。
E. 更广泛的应用 (Broader Applications)
文化地理学的洞见还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 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涉及移民与多元文化主义、文化遗产管理、旅游规划、区域发展、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 13。
- 增进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冲突中文化因素的理解 14。
- 提升公众的地理素养、全球意识和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 14。
- 为商业领域的市场分析和跨文化管理提供文化空间的视角。
F. 阶段性反思 (Section Insights Integration)
文化地理学为批判性地审视全球化的文化影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它揭示了全球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同质化过程,而是充满了杂糅、抵抗和不平等的权力动态 120。通过引入诸如文化杂糅、全球本土化等概念,文化地理学能够捕捉到全球与地方互动产生的复杂且往往矛盾的结果 120,超越了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简单控诉,提供了更细致的分析框架。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对于理解当代文化变迁至关重要。
在处理文化冲突与社会凝聚力问题上,文化地理学的贡献在于将这些议题空间化。它不仅仅讨论抽象的文化差异,而是将冲突与融合置于具体的地方、领土和空间实践中进行考察 12。通过运用文化区域、认同、地方感等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群体依恋、领地意识以及在共享空间中可能出现的摩擦点或合作点 4。这种空间化的分析使得对文化冲突和社会整合的研究更加具体、深入,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文化地理学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强调,使其在当代保护议题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揭示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127,并强调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可持续实践和生态智慧 127,文化地理学有力地论证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韧性的重要性。它倡导一种整合性的保护范式,即将地方社区及其文化权利置于核心地位,这对于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VIII. 当前前沿、批判与未来方向 (Current Frontiers, Critiq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文化地理学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科,其研究前沿不断拓展,同时也面临着持续的批判性反思和发展挑战。
A. 研究前沿 (Research Frontiers)
当前文化地理学最活跃的研究前沿体现了理论的持续创新和对新兴议题的回应:
- 非表征理论 (NRT) / 超越表征理论 (More-than-representational Theory):这一理论潮流试图超越对文化符号和意义的解读,转而关注身体实践、情感(Affect)、表演性、物质性以及社会生活在空间中生成和展开的过程 10。它探索那些发生在有意识思考之前的、即时的、动态的地理经验 91。
- 情感与情绪地理学 (Affective and Emotional Geographies):深入探究感觉、情绪、心境、氛围等非认知因素在塑造空间体验、行为模式、地方依恋和人与环境互动中的作用 55。
- 数字/网络地理学 (Digital / Cyber Geographies):分析数字技术、社交媒体、算法、虚拟空间等对文化实践、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空间感知和权力关系产生的深刻影响 78。关注数字媒介如何重构文化“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81。
- 超越人类地理学 (More-than-Human Geographies):解构人类中心主义,探索人类与动物、植物、微生物、技术物、物质元素和生态过程之间复杂的缠绕关系和共同构成 86。关注多物种共存、能动性(Agency)和关系本体论 86。
- 地理人文学 (Geohumanities) / 创造性地理学 (Creative Geographies):倡导将艺术实践(如写作、绘画、表演、影像)和人文学科的视角更深入地融入地理学研究和表达中,探索创新的研究方法和呈现方式 106。
- 批判性地理学深化:持续深化对权力、不平等和身份的批判性分析,应用于种族、性别、性取向、残障、年龄等各个维度 2。例如,批判性老龄地理学 137 和残障地理学 136 等领域的发展。
- 文化政治经济学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考察文化、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研究文化产业、消费地理、新自由主义的文化效应等 2。
B. 批判与挑战 (Critiqu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Discipline)
文化地理学在发展中也面临一系列批判和挑战:
- 范围与凝聚力:持续存在对其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缺乏清晰界限的批评,认为这可能导致学科碎片化,难以形成统一的核心 3。不同研究取向和子领域之间可能缺乏有效的对话与整合 92。
- 忽视社会议题?:有担忧认为,过于关注新奇的文化现象或理论思辨,可能忽视长期存在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或物质经济基础 3。文化分析与物质现实之间的关系需要持续探讨 97。
- 对“新”文化地理学的批判:如前所述,新文化地理学曾被指责对早期研究(如伯克利学派)的描绘存在偏差,有时理论过于抽象而脱离经验基础,或对身份和空间的看法过于静态 10。
- 方法论挑战:如何在研究中有效地整合定性深度与更广泛的空间分析(如GIS应用中的认识论张力 100);如何发展适用于非表征理论、情感地理学等前沿领域的创新研究方法 97;以及研究伦理的持续考量 93。
- 地缘政治偏见/地方主义:学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由盎格鲁-美洲学术界主导,需要克服研究视角和理论建构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更充分地反映和吸纳来自全球南方的经验和知识 92。如何将理论概念应用于全球不同语境是一个挑战 92。
- 现实关联性与影响力:如何确保学科研究能有效回应紧迫的当代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社会不公、地缘冲突、可持续发展),并能有效地影响公共讨论和政策制定 92。学术界内部的“影响力议程”也给研究方向带来压力 92。
- “文化”概念本身的挑战:随着非表征理论、超越人类地理学等思潮的兴起,如何界定和运用“文化”这一核心概念本身,成为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和重新协商的问题 10。
C. 未来轨迹与潜在发展 (Future Trajectories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s)
展望未来,文化地理学可能沿着以下轨迹发展:
- 理论持续多元化:将进一步深化与后结构主义、后人文主义、情感理论、批判种族理论、解殖理论等的对话,产生更多元的理论视角 10。
- 方法论创新:更加重视创造性、参与式、数字化和具身化的研究方法 106。混合方法和定性GIS的应用将更加成熟 100。
- 跨学科深度融合:与人文学科(地理人文学)、艺术、科技研究(STS)、环境科学、数字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89。
- 聚焦全球挑战:将文化地理学的独特视角更广泛地应用于气候变化适应、社会正义、移民与难民、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康地理、资源冲突、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等重大议题 13。
- 提升全球代表性:致力于学科的去殖民化,吸纳更多来自全球南方和其他非西方文化背景的研究者、理论视角和案例研究 92。推动超越“WEIRD”(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文化背景的研究 139。
- 强化公共参与: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公共传播,与社会公众、政策制定者、社区组织等进行更有效的互动与合作 92。
D. 阶段性反思 (Section Insights Integration)
当前文化地理学的前沿研究,特别是非表征理论、情感地理学和超越人类地理学的兴起,正在深刻地挑战着对文化、空间乃至人类主体性的传统理解 55。这些理论不再将地理学视为仅仅是对既定空间格局或文化意义的表征和解读,而是更关注地理现象如何在实践中动态生成、在关系中不断涌现。这种转向强调过程、身体体验和人与非人世界的相互构成,预示着文化地理学正朝着更加关注生成性(Generativity)、关系性(Relationality)和过程性(Processuality) 的方向发展。
文化地理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如范围过宽、碎片化、现实关联性、地缘政治偏见等——与其学科优势——如理论活力、跨学科性、批判潜力——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相互交织的 3。例如,其宽广的研究范围使其能够灵活地应对多样化的议题,但也带来了凝聚力不足的风险 3。广泛的理论借鉴是创新的源泉,但也可能引发关于学科核心身份的争论 3。批判性的视角增强了学科的现实意义,但需要扎实的经验研究支撑和清晰的公众沟通 13。盎格鲁-美洲的主导地位限制了其全球视野,克服这种偏见是提升学科普遍性的关键 92。因此,文化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在这些富有成效的张力之间进行有效的平衡与协商。
未来的发展方向共同指向一个更加介入现实、方法创新、伦理自觉和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地理学。无论是对全球挑战的回应 13,对创造性/参与式方法的探索 106,对去殖民化和全球代表性的关注 89,还是对公共参与的强调 92,都表明文化地理学不仅致力于理解世界,更渴望为解决世界面临的紧迫社会和环境问题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
IX. 结论 (Conclusion)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核心分支,提供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社会与其所处的空间环境之间复杂而动态的相互关系。本报告通过梳理其定义、范围、目标、发展历程、核心概念、主要分支、研究方法、跨学科联系、当代应用以及未来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该学科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在于揭示文化现象的空间格局、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扩散的过程以及人地关系的相互塑造。从早期反对环境决定论、强调文化景观形态的伯克利学派,到经历计量革命的挑战,再到吸收多元社会理论、关注权力、认同与表征的新文化地理学转向,直至当前非表征理论、情感地理学、超越人类地理学等前沿探索,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体现了其理论的活力和对知识思潮的敏感回应。
文化景观、文化区域、文化扩散、地方感、文化生态以及认同、表征与权力等核心概念,构成了文化地理学分析框架的基石。这些概念并非静止不变,其内涵随着学科发展不断深化和丰富。同时,语言、宗教、民族、聚落、旅游、遗产等传统分支与女性主义、儿童、性与空间、数字、情感、超越人类等新兴领域并存,反映了学科研究议题的持续扩展和深化。
在方法论上,文化地理学以定性研究为主导,广泛运用田野调查、民族志、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同时也整合地图学、GIS等地理空间技术以及必要的定量分析。其高度的跨学科性体现在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密切互动和知识借鉴中,但始终保持着对空间性的核心关注。
在当代世界,文化地理学对于理解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变迁、分析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空间动态、推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塑造更具包容性和活力的城市文化空间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致力于学术探索,也日益强调对现实问题的介入和对公共政策的贡献。
尽管面临着学科范围界定、理论整合、地缘政治平衡以及提升全球影响力等挑战,文化地理学的前景依然广阔。未来的发展将可能更加聚焦于理论创新(特别是后人文主义和非表征视角)、方法论实验(创造性、数字化、参与式)、跨学科融合(尤其是与人文学科和环境科学的结合)、全球性议题(气候变化、社会正义、可持续性)以及学科自身的去殖民化和公共参与。
总之,文化地理学是一个不断演化、充满理论张力、方法多元且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学科领域。它邀请我们思考文化如何在空间中被塑造、被体验、被协商和被改变,并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个日益复杂和相互关联的世界提供了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引用的著作
- Cultural geography - Oxford Referenc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abstract/10.1093/acref/9780199599868.001.0001/acref-9780199599868-e-329
- Cultural geography - Human Geography - Research Guides at Dartmouth Colleg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researchguides.dartmouth.edu/human_geography/cultural
- Cultural geography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geography-and-cartography/cultural-geography
- Unit One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d social geography - National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 of Ethiop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ndl.ethernet.edu.et/bitstream/123456789/79236/1/Cultural%20and%20social%20geography.pdf
- Definition, Evolution and approaches of cultural geography. | PPT - SlideShar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lideshare.net/slideshow/definition-evolution-and-approaches-of-cultural-geography/236039640
- An Overview of Cultural Geography - ThoughtCo,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houghtco.com/overview-of-cultural-geography-1434495
- 文化地理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96%87%E5%8C%96%E5%9C%B0%E7%90%86%E5%AD%A6
- www.ebsco.com,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geography-and-cartography/cultural-geography#:~:text=By%20utilizing%20methods%20from%20various,on%20landscapes%20and%20community%20identities.
- www.ebsco.com,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geography-and-cartography/cultural-geography#:~:text=Also%20included%20in%20cultural%20geography,anthropology%2C%20sociology%2C%20and%20art.
- Cultural geograph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geography
- 文化地理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8C%96%E5%9C%B0%E7%90%86%E5%AD%A6
- 中国大陆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综观,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dlyj.ac.cn/CN/10.11821/dlyj201810012
- ️Intro to World Geography Unit 13 – Contemporary Geographic Issues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introduction-world-geography/unit-13
- GEO 210 – PEOPLE AND THE LAND: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3 CR.),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nvcc.edu/dist/files/sites/academics/summaries/GEO210.pdf
- Cultural geography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 J-Stag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grb/3/0/3_328/_article/-char/en?novirtualissue=100134
- Understanding Cultural and Human Geography - The Great Course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hegreatcourses.com/courses/understanding-cultural-and-human-geography
- en.wikipedia.org,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geography#:~:text=in%20the%20city-,Though%20the%20first%20traces%20of%20the%20study%20of%20different%20nations,century%2C%20which%20had%20believed%20that
- 地理学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9C%B0%E7%90%86%E5%AD%B8%E5%8F%B2
- Carl Ortwin Sauer Legacy - Confinit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confinity.com/legacies/carl-ortwin-sauer
- On Sauer'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ultural ecolog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dlyj.ac.cn/EN/10.11821/yj2003050011
- History | Berkeley Geograph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geography.berkeley.edu/history
- 卡尔·苏尔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实践 - 地理研究,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dlyj.ac.cn/CN/10.11821/yj2003050011
- 卡尔·苏尔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实践 - 地理科学,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geoscien.neigae.ac.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9201
- 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 地理研究,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dlyj.ac.cn/CN/10.11821/dlyj201503003
- 人类世地理学:新使命和新领域,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www.geores.cn/CN/10.20125/j.2097-2245.202302001
- Geography - Mapping, Cartography, GIS | Britannic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geography/Methods-of-geography
- New directions in cultural geography revisited - White Rose Research Onlin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prints.whiterose.ac.uk/id/eprint/104076/3/New%20Directions%20in%20Cultural%20Geography.pdf
- The Reinvention of Cultural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111/j.1467-8306.1993.tb01920.x
- A 'new' cultural geography? Debates about invention and reinvention,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00369229718737011
- 文化地理 -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cssn.cn/zx/zx_jcxk/202210/t20221024_5552847.shtml
- Historical Geography - Articles - Making Histor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archives.history.ac.uk/makinghistory/resources/articles/historical_geography.html
- Understand Cultural Landscapes - Cultural Landscapes (U.S. ...,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nps.gov/subjects/culturallandscapes/understand-cl.htm
- 中国南方高地的旅游和文化景观 - OpenEdition Journal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viatourism/5536?lang=es
- 不同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概念及范畴辨析 - 风景园林,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www.lalavision.com/cn/article/pdf/preview/10.14085/j.fjyl.2017.03.0123.05.pdf
- Cultural Landscapes - SF Planning,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sfplanning.org/project/cultural-landscapes
- Cultural Landscapes 101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nps.gov/articles/cultural-landscapes-101.htm
- library.fiveable.m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ap-hug/cultural-region#:~:text=A%20cultural%20region%20is%20a,they%20interact%20with%20their%20environment.
- Cultural region - (AP Human Geography)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ap-hug/cultural-region
- Cultural area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area
- 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 - SciEngin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ciengine.com/doi/pdf/1070A885EAF14449967465E6006EBB36
- Cultural diffusion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diffusion
- 5.5 Cultural Diffusion –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 NOVA Open Publishing,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pressbooks.nvcc.edu/nolgeo210/chapter/cultural-diffusion/
- Types of Cultural Diffusion | AP Human Geography Class Notes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ap-hug/unit-3/types-of-cultural-diffusion/study-guide/DAi0JEBluIVWISVGkv6g
- www.ebsco.com,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geography-and-cartography/sense-place#:~:text=A%20sense%20of%20place%20is,and%20animal%20life%2C%20and%20history.
- Sense of Place: Definition & Examples | StudySmarter,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tudysmarter.co.uk/explanations/human-geography/cultural-geography/sense-of-place/
- Sense of place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geography-and-cartography/sense-place
- en.wikipedia.org,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ecology#:~:text=Cultural%20ecology%20is%20the%20study,a%20given%20or%20changing%20environment.
- Cultural ecolog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ecology
- Cultural ecology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environmental-sciences/cultural-ecology
- Nature and Society - Geography Graduate Group,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geography.ucdavis.edu/nature-and-society
- Cul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 Geography - Oxford Bibliographie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abstract/document/obo-9780199874002/obo-9780199874002-0041.xml
- library.fiveable.m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ap-hug/cultural-identity#:~:text=Cultural%20identity%20refers%20to%20the,political%20affiliation%20and%20social%20behavior.
- Cultural Identity - (AP Human Geography)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ap-hug/cultural-identity
- Cultural identit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identity
- Emotional geograph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motional_geography
- Language geograph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_geography
- Linguistic geography - (Intro to Humanities) - Vocab, Definition, Explanations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introduction-humanities/linguistic-geography
- 2.1. Linguistic Geography - Uni Bamberg,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uni-bamberg.de/fileadmin/eng-ling/fs/Chapter_3/21LinguisticGeography.html
- The Geography of Religion: Faith, Place, and Space - Rowman & Littlefield,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rowman.com/ISBN/9780742510807/The-Geography-of-Religion-Faith-Place-and-Space
- Religion and geograph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ligion_and_geography
- GEOGRAPHY OF RELIGION: Where God Lives, Where Pilgrims Walk - HamiltonBook.com,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hamiltonbook.com/geography-of-religion-where-god-lives-where-pilgrims-walk-hardbound
- en.wikipedia.org,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thnogeography#:~:text=Ethnogeography%20or%20Ethnic%20Geography%20(%E1%BC%94%CE%B8%CE%BD%CE%BF%CF%82,ethnic%20entities%20as%20a%20whole.
- Ethnogeograph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thnogeography
- Settlement geograph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ttlement_geography
- Human settlement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_settlement
- Settlement Patterns - Definitions & FAQs - Atlas.co,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atlas.co/glossary/settlement-patterns/
- www.thoughtco.com,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houghtco.com/overview-of-cultural-geography-1434495#:~:text=Today%2C%20cultural%20geography%20is%20still,practices%20and%20human%20activities%20as
- Tourism geography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economics/tourism-geography
- Tourism geograph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urism_geography
-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tourism: image, identity and plac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616688.2014.917382
-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 1st Edition - Jamie - Routledg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outledge.com/Contemporary-Issues-in-Cultural-Heritage-Tourism/Arnold-Benson-Kaminski/p/book/9780415817721?_ga=1764339200.1692748800
- Geography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 Education Bureau,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en/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references-and-resources/geography/Cultural_heritage_conservation_E.pdf
- Cultural heritage - (World Geography) - Vocab, Definition, Explanations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world-geography/cultural-heritage
- Cultural heritage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heritage
- atlas.co,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atlas.co/gis-use-cases/cultural-preservation/#:~:text=GIS%20contributes%20to%20cultural%20preservation,facilitating%20public%20awareness%20and%20engagement.
- Cultural Heritage GIS - Definitions & FAQs - Atlas.co,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atlas.co/glossary/cultural-heritage-gis/
- Geocarto International: GIS Ap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 Taylor & Franci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think.taylorandfrancis.com/article_collections/geocarto-international-gis-applications-for-the-study-and-management-of-cultural-heritage-sites/
- Geographies of Digital Culture (Routledge Research in Culture, Space and Identity) - Amazon.com,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amazon.com/Geographies-Digital-Routledge-Research-Identity/dp/0367885387
- Geographies of Digital Culture - 1st Edition - Tilo Felgenhauer - Routledg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outledge.com/Geographies-of-Digital-Culture/Felgenhauer-Gabler/p/book/9780367885380
- Digital Geographies | SAGE Publications Ltd,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uk.sagepub.com/en-gb/eur/digital-geographies/book258271
- Rethinking the geographies of cultural 'objects'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ies: Interface, network and friction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6086679_Rethinking_the_geographies_of_cultural_'objects'_through_digital_technologies_Interface_network_and_friction
- Affective Geographies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utppublishing.com/doi/book/10.3138/9781487507510
- Affective Geographies: Cervantes, Emotion, and the Literary Mediterranean (Toronto Iberic) - Amazon.com,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amazon.com/Affective-Geographies-Cervantes-Literary-Mediterranean/dp/1487507518
- Geographies of Affect - Oxford Bibliographie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abstract/document/obo-9780199874002/obo-9780199874002-0186.xml
- Affective Geographies: Cervantes, Emotion, and the Literary Mediterranean,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scholarship.depauw.edu/mlang_facpubs/87/
- More-Than-Human Cultural Geographies - springerin | Hefte für Gegenwartskunst,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pringerin.at/en/2023/2/mehr-als-menschliche-geografien/
- More-than-Human - 1st Edition - Jamie Lorimer - Timothy Hodgetts - Rou - Routledg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outledge.com/More-than-Human/Lorimer-Hodgetts/p/book/9781138058392
- MORE-THAN-HUMAN CULTURAL GEOGRAPHIES TOWARDS CO-DWELLING ON EARTH - SciELO,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cielo.br/j/mercator/a/bj4MCYjMFZJw8MXMShs9Gdr/?lang=en&format=pdf
- (PDF) More‐than‐human geographies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5451892_More-than-human_geographies
- MORE-THAN-HUMAN CULTURAL GEOGRAPHIES TOWARDS CO-DWELLING ON EARTH - Redalyc,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edalyc.org/journal/2736/273665153007/273665153007.pdf
-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n-representational_theory
- Provocations of the present: what culture for what geography? - Open Research Onlin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oro.open.ac.uk/49143/3/Provocations_Introduction_submitted.pdf
-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Human Geography - BC Open Textbook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opentextbc.ca/geography/back-matter/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s-in-human-geography/
- Key Concepts i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Know for Language and Cultur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fiveable.me/lists/key-concepts-in-anthropological-research-methods
- Ethnographic Analysis: Methods & Data | StudySmarter,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tudysmarter.co.uk/explanations/anthropology/ethnographic-methods/ethnographic-analysis/
-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 Intro to Anthropology Class Notes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intro-anthropology/unit-2/5-quantitative-qualitative-analysis/study-guide/K6tDguHBg9kBLfVa
- Limited by imagination alone: 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geographies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4008036_Limited_by_imagination_alone_research_methods_in_cultural_geographies
- Ten Traps for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in Human Geography - MDPI,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mdpi.com/2673-7086/4/2/16
- Quantitative Geography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newyorkfed.org/medialibrary/media/research/conference/2009/jrs/Murray.pdf
- Qualitative GIS - Geography - Oxford Bibliographie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abstract/document/obo-9780199874002/obo-9780199874002-0192.xml
- www.geog.com.cn,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geog.com.cn/CN/lexeme/showArticleByLexeme.do?articleID=19512#:~:text=%E8%AF%BE%E9%A2%98%E5%BE%97%E5%87%BA%E7%9A%84%E7%BB%93%E8%AE%BA,%E8%AE%A4%E8%AF%86%E8%AE%BA%5B%201%20%2D%202%20%5D%E3%80%82
- Cultural Resourc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 National Park Servic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nps.gov/orgs/1027/cr-gis.htm
- 1.4 Archaeology's Relationship to Other Disciplines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introduction-archaeology/unit-1/archaeologys-relationship-disciplines/study-guide/NwMTniEUmlbsTvN5
-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UH Mānoa,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socialsciences.manoa.hawaii.edu/about-the-college/departments/geography-and-environment/
- Archaeologists & Anthropologists - Powerful Geograph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powerfulgeography.org/k-12-education/resources/geography-in-jobs-and-careers-pages/life-physical-and-social-science-job-summaries/archaeologists-anthropologists/
- On comfort and the culture of cultural geography - CentAUR,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centaur.reading.ac.uk/66763/1/Geoghegan%20Revised%20Commentary.pdf
-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 1st Edition - Paul Simpson - Routledge B,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outledge.com/Non-representational-Theory/Simpson/p/book/9781138552197
-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 Geography - Oxford Bibliographie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abstract/document/obo-9780199874002/obo-9780199874002-0117.xml
- Boyd on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and Creative Practice - Palgrave Macmillan,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palgrave.com/us/blogs/social-sciences/boyd-on-non-representational-theory-and-creative-practice
- www.thebritishacademy.ac.uk,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hebritishacademy.ac.uk/fellows/section/anthropology-and-geography/#:~:text=Anthropology%20and%20geography%20are%20overlapping,of%20the%20human%20condition%20worldwide.
- Explanation of Anthropology relationship with Earth sciences - Unacadem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unacademy.com/content/upsc/study-material/anthropology/anthropology-relationships-with-earth-sciences/
- Anthropology and Geography | The British Academ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hebritishacademy.ac.uk/fellows/section/anthropology-and-geography/
-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 Magnum Publishing LLC,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www.magnumpublishing.net/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roduct_id=147
- www.studentsfriend.com,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tudentsfriend.com/sf/combine.html#:~:text=The%20relationship%20between%20history%20and,from%20the%20perspective%20of%20space.
- Combining world history and geography - Student's Friend,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tudentsfriend.com/sf/combine.html
- How does geography affect archaeology? | Archaeologist FAQs - JobzMall,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jobzmall.com/careers/archaeologist/faqs/how-does-geography-affect-archaeology
- Archaeology and Culture: Cultural Context Examples - StudySmarter,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tudysmarter.co.uk/explanations/archaeology/archaeology-and-culture/
-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 NVC - Alamo College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accd02mstrli555prod.dxcloud.episerver.net/nvc/academics/programs/social-sciences/geography/
- Information: interdisciplinary significance of socio-geographical concept - CHANS-Net: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Research on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canr.msu.edu/resources/Information-interdisciplinary-significance-of-socio-geographical-concept
- Cultural diffusion and globalization | Global Studies Class Notes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hs-global-studies/unit-3/cultural-diffusion-globalization/study-guide/txcVTzysZpe9UuDn
- wautier.co.uk,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autier.co.uk/cultural-exchange/#:~:text=Globalization%20and%20Cultural%20Diversity,-Does%20the%20increased&text=On%20the%20one%20hand%2C%20globalization,of%20local%20traditions%20and%20customs.
-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Local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 Hilaris Publisher,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hilarispublisher.com/open-access/the-impact-of-globalization-on-local-cultures-and-traditions-110501.html
- Special Issue : Human Geography in an Uncertain World: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 MDPI,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mdpi.com/journal/applsci/special_issues/014XJDG77J
- Cultural Fusion Theory |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oxfordre.com/communication/display/10.1093/acrefore/9780190228613.001.0001/acrefore-9780190228613-e-679?p=emailAaHmkR7dSJnv.&d=/10.1093/acrefore/9780190228613.001.0001/acrefore-9780190228613-e-679
- Cultural Fusion: Definition & Themes | StudySmarter,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studysmarter.co.uk/explanations/religious-studies/religious-and-cultural-syncretism/cultural-fusion/
- Cultural Fusion: Exploring Acculturation in Social Identity - FasterCapital,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fastercapital.com/content/Acculturation--Cultural-Fusion--Exploring-Acculturation-in-Social-Identity.html
- Impact of geographical isolation on culture and biodiversit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internationalscholarsjournals.com/articles/impact-of-geographical-isolation-on-culture-and-biodiversity-103482.html
- The Intersections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owards Integration,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dlc.dlib.indiana.edu/dlc/bitstreams/282c7053-c712-4c1e-9a0c-64a88dd3b013/download
- Cultur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Historic Districts via Spatial-Gene Perspectives: The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District, Xi'an - MDPI,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mdpi.com/2071-1050/17/5/2189
- Cultural Geography - (AP Human Geography) - Vocab, Definition, Explanations | Fiveabl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library.fiveable.me/key-terms/ap-hug/cultural-geography
- 12.2 Urban Spaces – A Sense of Place - NOVA Open Publishing,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pressbooks.nvcc.edu/nolgeo210/chapter/urban-suburban-rural-spaces/
- About Interdisciplinary Geograph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geographyenthusiast.com/interdisciplinary
- 11 Reasons Geography Is Important- Plus Resources - Discover the World,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discover-the-world.com/study-trips/blog/why-geography-is-important/
-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the future, or looking rosy and feeling blue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6948025_Cultural_geographies_of_the_future_or_looking_rosy_and_feeling_blue
- Full article: Provocations of the present: what culture for what geography?,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649365.2016.1188976
- Mail art methods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families affected by rare diseas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4649365.2024.2416672
-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Impact Factor, Ranking, H-Index, ISSN, CiteScore, SJR and Other Key Journal Metrics | Researcher.Lif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researcher.life/journal/progress-in-human-geography/18476
- Timely geographies: 'New directions in cultural geography' revisited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6070689_Timely_geographies_'New_directions_in_cultural_geography'_revisited?_share=1
- Culture and Attention: Future Directions to Expand Research Beyond the Geographical Regions of WEIRD Cultures - Frontiers, 访问时间为 四月 27, 2025,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0.01394/full